教育学对教师成长价值的策略研究

2014-04-29 16:06张璠
大观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修养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网络消费行为的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3B88039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教师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指向,也是教育学发展视角及思维方式转化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教育学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对于教育学理想的教材、教师的基本立场、成长价值等问题,主要从教育学所涵盖的使命及精神所体现。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感;还要具有系统化的逻辑感、博大的思想境界感;对现实分析的透彻感等等,由此才能融通智慧,追求完善。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育学;教材;教育;修养

教育学从其概念及基本指向来看,由传统为教师服务逐步走向多元化,教师是以教育活动为基本模式,并从教育实践中发挥教育的公共影响力。从教育学的提出到教育学的日趋分化,教师都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动摇的关键要素。当前,教育学的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教育学所涉及的教育内需,尽管教育学已经承载了教育的重大责任,但从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变中,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再者,对于教育学服务对象的界定,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学习上来体现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从教师的成长价值及意义上来明确教育实践的作用。而要对教育学及教育实践进行阐述,并非仅凭职业教育或非职业教育的研究就能达成。教育学的使命,从教育实践中变量的影响来看,无论是纯粹的课程内容,还是教育学课程体系,教育学研究者都在面临一个事实:一边是对教育学教师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职业的冷漠。而反思与深入探讨其原因,则需要从教育学的教育体系完善上来促进教师的科学成长。

一、以教育学教材来重建教师的职业导向

教育学教材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教育学教材的分类上,一方面是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学知识,如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对教育学基本结构及范畴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从事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参考依据,如何化解日常教育工作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等;再者是从教育学视角来拓宽教育学视野的方法等。而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教育学教材,当前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功能的定义桑,而对于如何转换教育机制,如何更好的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等理论知识则相对较少。可见,从现有的教育学基础教育理论和观念的认识上,教师还处于求知状态,还难以有效把握和内化教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为此,要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学教材,应该首先基于教师立场而不是学者专家,从教育学的有用性上来超越基本理论的束缚,变枯燥、抽象的概念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增强教师对教育学的内在透析力。同时,对于教育学教材的设置应该体现针对性,能够从教育活动中常见问题出发,结合教师的体验和诸多困惑,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如对于不同层级的教育体系能够设定相应的教材。另外,教育学不是简单的套用教材和理论,教育学要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中,帮助教师区体验教育和吸收、内化教育学知识,并从信念和认识的内化中指导教师的实践行为。最后,教育学教材要能够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创造空间,尤其是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教学弹性理念,让教师从中感受到“留白”的独特魅力,能够为教育学理论提供更多丰富的论证资源和扩展空间,形成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生成。

二、教育学对教师成长价值的双向建构

对于教师教育工作的促进,需要从教育学教材的改革中来满足和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精神的形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教育学育人价值上来探讨教师的成长价值。过去对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品性的认识,而忽视了对教师成长价值的关注,而今天随着教育环境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对于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转型时代,教育学应该从时代精神的引领下,促进教育环境的优化。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面向未来、适应教育环境中来体现教师的主体精神。

(一)教育学内涵应该体现强烈的生命实践感

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呼应,也是转变学校教育的研究性变革实践活动。对于生命实践的反映是教育学内涵的根本指向,也是构成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教育学是智慧的源泉,教育学是塑造学生生命的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实践中,应该从人性和生命的体验中洞察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时刻认识到教育学工作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成长的根本体现,这种对生命感的认识与透析要融入到教育实践中,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中,从而彰显在教师的语言、体态、动作、眼神等行为中。

(二)教育学的时代内涵需要从现实中来获得

教育学是“教育思想中的现实”,教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从教育学的提出到现在,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学的时代精神都是积极的表达。每个时代所折射出的教育内涵存在差异,而对于每个时代教育学思想的表达,都在从思想上 激发人们去思考现实。教育学不是超越教育世界的遐想,而是对时代整体性的把握、批判和引导。一方面教育学思想需要通过“再现”来反映教育现实,还需要从引领和改造中来积极回应现实;另一方面教育学要从时代诉求和教育现实中保持“间距”,只有从“间距”中才能保持教育学的流变型、主观性,深层次的反映和理解现实,理智的反观现实。因此,相对于教育现实而言,对于教育学理论的表征,不能是浮华的理想,而是基于现实的冷静思考,正如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指出“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教师要能够从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领域超越自我实践的过程,能够从自我实践经验、实践方式、实践成果中自主的扬弃,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从而推进自我教育实践的有序开展。

(三)从教育学理论的系统性中强化逻辑感的养成

对于教育学原理来说,其理论形态中的逻辑性是基本品格,也是构成教师“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教育学的逻辑力量是一种说服力量,是一种对生命实践者思维的影响。首先是从教育学的“逻辑感”中来激活教师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从思想上形成对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各类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并赋予教师以自我的理性和反省,批评的审视和改造教育现状。如对自我思维的革新,对教育学中问题与困惑的解决等,从互动相融中来塑造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旨趣;再次,教育学的“逻辑感”,是对教师自我能力的构建过程,这个构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基于基于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我们才从过去的实践中养成习惯,从习惯的积累中养成经验,而对于教育学理论的滋润来说,更不是从不习惯转向习惯,而是从不知道转换为日常教学中去,以形成知识的建构。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教育学的思维中不断的否定和超越自我的经验,来获取具体真实的思维建构;另一方面教师从思维的反思与批判中获得规定型,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改进。

(四)借助于教育学的开放性来提升教师的境界感

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从“生命实践”中来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教育学总是从已有的育人思想中不断吸收和容纳,并从改变人的发展上促进教育学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理想追求,也是在追求自我境界中来实现和完善。教育学思想是开发的,是与时代精神相融的,不拘泥于时代,更是从不断的回溯、展望中来推进教育思想的理想境界。可见,对于教育学所追求的境界与理想,也是学习者和实践者所应追求的大智慧和大爱心,更要从思想境界上来全身心的践行博大的精神感召力,挖掘和促进学生的潜能。

(五)结合教育学的思维穿透性来强化对教育实践的透析感

教育学与教育思维是联系的,对于教育学思维的养成,更是与教育活动息息相关。这种对教育思维的透析感,既是对时代变迁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师成长的渗透。学生的教育是从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认识观出发的,对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要与教师的成长相统一,并能够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判断出什么是教育事件、什么是教育学意义。正如范梅南指出的那样,并不是所有人之间的影响在本质上都是教育学意义的,“教育学涉及到对影响施加影响”。对于教育活动所体现的教师品质,应从自我发展和自我透析中转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直至实现对教育智慧的养成和构建。

三、结语

教育学应该从教师的修养上来完善,教育学是针对教育实践的研究,是激发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的积极思维活动,不是对旧体制的遵循,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以积极的修养来重建教师的热情和态度、责任和意识。一是养成对生命的挚爱心态。教育学从教师自我心态的调适上体现在对生命及成长的挚爱,并将这份爱传递给广大的学生。正是基于此,对于教育学所倡导的修养,与其他学术修养还不同,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挚爱,一方面要从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和独特价值;另一方面要从爱的关注上,将爱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力;三是从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上,坚持“爱”的师生关系,并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来维系师生共同体的发展。二是注入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对于教育学的敏感不是与时代脱离,而是从时代和人的发展上,将学校教育与自我的成长联结起来,能够从时代的变迁中感受到教育的特殊意义,并从自我发展中改造自己的经验,适应时代的变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自我成长的探索中去。理解“体验”在生命教育中的积极价值,并带着对教育学的体验精神,从教育学的发展中,深刻领会教育学思想,来体悟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反省自我,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关注教师自我修养的养成,尤其是对于不同时期下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从中来确立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围绕教育学理论来促进教师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璠(1980-),女,河南郑州人,汉族,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修养教育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优秀教师成长的“三力”修炼
以士之道升修养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