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14-04-29 00:44王世忠王明露贺伟
关键词:办学条件农村地区学校教育

王世忠 王明露 贺伟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城乡二元体系松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生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的学习、心理等问题,与父母外出、亲情缺失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前提下,应转变学校办学理念,充分拓展学校职能,赋予学校更多的家庭教育儿童、养育儿童的功能,以探索新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办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09-03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农村留守儿童是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生弱势群体。根据在《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的推算,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2]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儿童一样在同一篇蓝天下共成长,党和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2010年,党和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特别是在校的留守儿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其中的学校教育问题又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于探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改善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地区学校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而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因而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面临着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经费的相对缺乏。虽然国家早已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局面,学校经费要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3]同时,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导致村民对学校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缺乏相应的积极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陈旧短缺、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等。而最为突出的则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师资力量的薄弱的问题,一些资历较深的教师都被调往城镇,年轻的教师也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剩下的往往是教学能力较低,年龄较大走不了的教师,直接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较弱。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不仅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甚至连开设英语课都存在困难,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

(二)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上课精力不易集中、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发现错误不及时订正等不良学习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父母无法在儿童成长的早期引导其养成一个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习惯,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或亲友,他们只能勉强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养育重任,保证其吃饱穿暖,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纠正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准备。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大多还停留于以升学指标为传统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过多过分地关注学生学业成绩。[4]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了追求升学率,达到某些硬性指标,学校把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师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5]由于缺乏一个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外部环境,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在学习中逐渐习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被机械性的学习所取代。

(三)学校教育无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亲友代为监护,而他们更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和人身安全的管理,而忽视对留守儿童心理、品行等问题的发现与教育,从而出现监护漏洞。[6]同时,农村地区存在信息相对匮乏,村民文化心理相对闭塞等现实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一些列诸如自卑、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而学校多侧重于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难以顾及且难以与家长及时沟通,且囿于经费、师资的短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心理问题逐渐通过消极的行为表现出来,如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7]

三、对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留守儿童有理由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因此,社会各界应协同努力、通力合作,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学校运转有一个宽松的物质环境,使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是依据教育发展、儿童成长的规律和需求运转,而不是受教育经费短缺的掣肘。与此同时,国家应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并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当地政府在保证地方财政对农村地区学校足额投入的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儿童有温馨的家庭环境;再者,社会舆论应给予农村学校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如媒体应加强宣传报道,以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让留守儿童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拓展学校职能,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第二家庭

留守儿童的出现无论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都与父母长期外出、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有密切的关系。而由户籍制度等原因导致的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的现状,在短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儿童的状态被打破,使学校教育单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在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可能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充分扩大学校职能,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并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家庭,让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这样,学校就不再是一个局限于教书、培育儿童的地方,而是将家庭教育、养育儿童的职能部分或更多的交由学校来承担,使学校成为是一个养育和培育儿童并举的机构,而且对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养育儿童的职能就应越突出。同时应构建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第二父母,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三)有选择性地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规模

有针对性地发展寄宿制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可以为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方便。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一起学习,共同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挑战,有助于留守儿童学会与同伴相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但是,提升寄宿制办学规模应具有选择性,这里所说的选择性,是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办寄宿制学校。较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生活自理能力较低,应尽可能由长辈进行监护。而较高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相对成熟,且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因而可以对他们进行统一安排。同时,有学者也通过调查证实了有选择性的办寄宿制学校、避免一刀切的必要性:住校的初中儿童对自己的成绩更自信,实际成绩也更好。但住校对小学儿童的相对成绩和实际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住校的小学儿童甚至认为自己成绩差的可能性更高。[8]因而,有选择性的扩大寄宿制学校办学的规模,不仅是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更是保证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

(四)健全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有着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具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的遗传性联系。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更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新学校教育理念,让学校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职能,虽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组织,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教师也有自己的子女,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有限的照顾,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使形式各异的措施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沟通网,以强化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如学校可以设立免费或低收费电话,方便留守儿童与家人联系;也可以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留守儿童,还可以每年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一次由父母出席的家长会,与留守儿童父母当面沟通,充分交流。一切有用的、有益于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方法都应该被采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49.

[2]魏铭言.留守流动儿童数量逼近1亿[N].新京报,2013-5-10(A22).

[3]胡花平,陈行鹏.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探析[J].农村教育研究,2010(14):51.

[4]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文教资料,2007(10):98.

[5]蒋平.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2.

[6]郭忠玲.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3(3):96.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9.

[8]彭国胜,周茜.父母外出务工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贵州省 6 个民族乡的实证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4):131.

(责任编辑 王锦坤)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农村地区学校教育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