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群
【摘要】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发病在1个月~5、6岁儿童之间,一般由各种非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所致的体温>38°突然出现的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大都呈良性过程,无后遗症。在初次惊厥发作以后,约25%~40%(平均33%)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病时出现惊厥复发[1]。反复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使脑细胞受损,部分病例可轉化为癫痫,遗留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2]。如何及时控制和有效地预防再次发作尤为重要。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强化教育,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小儿惊厥;家庭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60-01
1 临床资料
将20013年1月~2013年12月份我科护理人员,对首次发生高热惊厥的20例患儿的家长进行强化式教育,并追踪2年内出现发热和惊厥的情况。2年内18例患儿未出现惊厥,2例因家长疏忽再次出现1次惊厥。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家长强化教育,95%以上的家长基本上掌握了本疾病的相关知识、测体温、脉搏的方法、发热时的病情观察、退热的方法及惊厥发作的急救方法,对照护患儿有很大的帮助,对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意义较大。
3 实施方法
3.1 集中培训
3.1.1 强化对疾病的认识。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在突然高热之际发作,时间≤15 min,>6岁少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分析鉴别和抑制能力较差,以至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和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复发率较高,75%的患儿再次发作在首次发作的1年内,90%在2年内发作,反复发作可使脑细胞受损,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护理人员通过集中讲解和个别交谈,并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患儿病情来确定讲解内容,使家长易于接受。
3.1.2 强化学会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发热时患儿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有的患儿发热时出现精神不振、畏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口唇樱红等;有些患儿发热时不易觉察,因此如发现患儿面色潮红、口唇干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立即测体温。值得注意不能“以触代诊”。因高热惊厥好发于发热初期体温骤升时,体温上升中通常有30~60 min肢端有发凉的过程,这时体温上升较快,此刻的四肢皮肤温度不能反映实际体温,易误诊[4]。这时应测体温、数脉搏并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正确测量体温、脉搏的方法;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加快15次/min以上,用测脉搏的方法来估计体温简单使用,避免因过度频繁测体温影响患儿睡眠、休息,引起患儿恐惧、哭吵。
3.1.3 强化掌握常用退热方法。目前临床常用退热的方法是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联合使用。口服退热药,常用的有百服咛、美林口服液,家长要正确掌握药物的剂量及用法,也可使用退热栓剂。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正确实用退热拴剂。使用退热栓剂时手法不正确,造成药栓在肛周溶化或腹泻又排出体外均达不到退热目的。用药后患儿不会立即退热,一般1 h后逐渐退热。常用退热药的作用时间是4~6 h。因此要随时注意体温变化,如果体温再次升高,应重复使用退热药。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预防性的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已被证实[3]。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
高热患儿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物理降温,可在短期内达到降温目的。护理人员主要通过演示、回示、个别辅导等方法,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冰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的方法,注意事项,禁忌证;物理降温30 min后再测体温。
3.1.4 强化掌握高热惊厥时的紧急处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患儿平卧,取头侧卧位,松解衣领纽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防止吸入窒息。②防止自伤:上下磨牙之间安置牙垫,以防咬破舌头,但牙关紧闭时不可撬开,以免损伤牙齿。安装床栏,防止坠床。③控制惊厥注意环境安静,禁止大声喧哗,减少对机体不必要的刺激,不乱搬动。④控制体温;⑤立即送医院抢救护理措施。
3.2 定期随访
3.2.1 饮食及生活指导。指导家长平时应注意患儿足够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保证足够的睡眠,适当的户外活动;居室要通风,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发热时给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饮食,鼓励多饮水、果汁。哺乳者坚持母乳喂养。
3.2.2 抢救物品的指导。家里应备好一切必要的急救物品及药品,如体温计,冰袋,压舌板,退热药,止惊药等。
3.2.3 纠正家长的认识误区。患儿发热出现畏冷、寒战时禁用冰袋降温,应注意保暖,待体温升高稳定后,应解松衣服,避免直吹对流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4 体会
通过护理人员对患儿家长因人施教、现场实体演示、反复模拟练习、定期随访等方法提高了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技能。有效地预防了本病的复发。同时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蒋 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1.
[2] 谢晓丽,周义治,胡文广.高热惊厥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4,18(9):46.
[3] 李大果.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及预后评价[J].医学文选,2002,21(1):24.
[4] 白咏梅.小儿高热惊厥的阶段性健康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