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炳培
阅读一篇散文作品,首先使人感到触目惊心的,不是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它主要有“自由性”,“抒情性”,“暗示性”三大特征。
赏析散文,我认为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自由性)”。抓住了这一特点,也就抓住了散文的綱。散文的“形散”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意味着引导学生理解了散文如何选材的问题。散文的“形散”的第二层含意是指它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叙述事情的发展,或描写人物的形象,或托物抒情,或发表议论,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拘成法。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3年3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受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出,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散文教学,其次要抓住散文的“文眼”。“文眼”常是作者立意和凝聚点,它既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结,又是全文脉络的纽带,起一动万随,制约全篇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使思念父亲的深情笼罩全文,是总摄全篇的“文眼”,全文皆在映照之中。所以扣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
在散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意境。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的内容。“意”即境界形象,是作者笔下对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体形象的,恒定的。如何分析散文的意境呢?第一,从散文表情达意的重要特点(抒情性)入手,借物言志,寓情于物,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紧密相合,是散文表达的特点。如《井冈翠竹》的最后一段,散文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思想境界。“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的人是革命的人”。作者借毛竹抒情言志,把描景写人,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新的意境。第二,分析意境还可从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通过锤炼语言,推敲文学,来获取意境。比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怅惘之情。下面择要赏析它的语言美。①动词的锤炼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湾湾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②数量词的点缀美。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看一两点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在散文教学中,抓住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纲。扣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准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深入分析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