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瑜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乎方方面面,课堂的临时生成性,教师的课堂掌控性等等。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就提高课堂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可以总结:
一、重视语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利用课堂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几分钟内,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这段时间就成了课堂教学的“真空时段”,在这期间教师如果已经进入教学中心环节,那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就取不到预定的效果。况且,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组织和计划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导入,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而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在区分图片时,会从表面现象出发,很快分出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时间判断。而教师此时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1月到1月的景色时,必然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在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春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样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挖掘文章深意,感动学生
好的文章能净化人的心灵,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此感动读者。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亦是如此。初中语文教材大都由文学作品组成,而文学是最能感染人的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是决定语文艺术魅力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获得共鸣,就必须要从学生的思想层面着手,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文学艺术魅力的洗礼,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充实。如在学习《理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如果只是从文本出发,分析文章内容及思想,那很难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语境,也很难以此获取学生的共鸣。因此,从学生个体出发,挖掘学生与“理想”之间的深层联系,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章中,然后再有文章升华到个人理想的王国。
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会水涨船高,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