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庄
中学众多的基础学科中,“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影响到个体知识、智力、能力整体结构体系的形成与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毫无疑问,语文学科是中学美育教育的重头戏。在中学阶段切实抓好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通过古代经典进行艺术审美的渗透达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朱熹在《诗经传序》里说得很清楚:“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焉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由此可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达到思想意识的齐同是人类的自觉行为。因为审美的轻松愉悦淡化了思想道德原则灌输的僵硬和刻板,使人容易找到心理适应和自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将,人类的教育从开始就是审美文化的教育,人类的文化从开始就是审美文化。
二、以教材为阵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合成,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中学语文教材坚持选用名篇名作,选材范围非常广;论内容,古今中外名篇名作,久经时间考验,历来脍炙人口;谈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精彩活泼,娱人耳目。语文教材通过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在学生面前展現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特别是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为语文审美教育准备了极为充足的条件。这是中学语文施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是极为丰富的,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因素。但这只是施行语文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要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教师除了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充分发掘、占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外,还必须根据语文美育的基本特征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个体审美素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是学生作为“人性”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显现,它折射出作者的人和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关注人文精神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细微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追求,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发挥自我,完善自我,使作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辞章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所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结合为一的美育方法之一。如果说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侧重于鉴赏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能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则侧重于创造美和表现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精神为己任。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同样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作文教学的美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更是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看到美,学会审美,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在美的熏陶中,学作文,学做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