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调查研究

2014-04-29 00:44:03刘飞曾瑜芬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

刘飞 曾瑜芬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高职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机制问卷的调查,通过分析结果得出:1.学校心理辅导的侧重点在调适心理;2.学校心理干预的着重点在心理障碍;3.学生对心理干预情感的抗拒;4.同辈心理干预作用小。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后,建议通过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干预,关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主动建立互动平台,完善心理委员工作等方式,达到心理干预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干预;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1-0015-04

1引言

心理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技巧对目标群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心理障碍等心理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影响,引向预期目标的过程。(钟爱芳,2010)同时根据群体和目标的不同将心理干预分为三类:1.普通群体,为了促进心理健康;2.心理失衡群体,帮助减轻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3.心理障碍群体,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目前,心理干预已广泛的应用到教育、医疗、军队等领域,它帮助群体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提高主动调节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广州某高职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高职学生对学校心理干预的认识,以及对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服务工作的看法,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广州某高职学院在校学生中抽取一年级、二年级,城市、农村和男女生共55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50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508份有效问卷,如表1。

2.2研究工具

高职学生心理干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自编问卷,问卷包括了五个方面内容: (1)学生对心理干预的认识;(2)学生对心理干预的态度;(3)心理干预的相关问题。问卷共15题,其中6道单项选择题,9道多项选择题 。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生对心理干预的了解程度

3.1.1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干预功能的认识程度,结果如下: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于心理干预等同为了心理咨询,认为是帮助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失衡的人群。这些都是对心理干预的简单错误的认识,可见心理在他们的生活相关性并不是很高。仍有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干预就是帮助人解决问题或者做思想工作。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心理干预功能的看法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表2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3.1.2 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心理干预对象的类别,结果如下:

学生中认为心理干预的对象是有心理障碍、情绪调节困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均占90.00%以上,仍有20.08%的同学认为心理干预的对象是精神病人。不同性别的学生认为心理干预对象为心理障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4,P<0.05),见表3。

3.1.3 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心理干预的具体方面,结果如下:

70%以上学生遇到了学习工作苦难、情绪困扰、人际交往矛盾以及恐惧、焦虑、抑郁是需要心理咨询,而择业求职、个性培养、恋爱、性问题等咨询学生较少。在社交、人际关系问题上女生同学认为需要较多的咨询,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2 高职学生对心理干预的态度

3.2.1高职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根本态度

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大部分的同学(86.41%)是懂得寻求帮助的,只有13.59%的同学选择自己承担和处理心理困惑问题。

3.2.2 高职学生对心理问题处理方式的选择

46.26%的学生认为会在自己解决不了或者求助别人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寻求心理帮助;26.97%的学生认为刚刚遇到问题时会寻求帮助;21.26%万不得已才去寻求帮助;3.94%定期去寻求心理帮助;而只有1.57%觉得没有必要去心理咨询。城镇学生在刚刚遇到问题和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寻求心理帮助的居多,显示他们对待心理问题更加积极,见表5。

3.2.3 高职学生对待心理问题时寻求帮助的对象

63.77%的学生有心理困扰时是向自己的朋友和同学寻求帮助;15.94%的学生是向父母寻求帮助;11.41%的学生是独自承受;向心理辅导机构求助的人不足5%。

3.3 心理干预的相干问题

3.3.1 高职学生对心理干预方式的要求

在“如果有心理困扰,可以接受的心理辅导形式”(多选题)中,74.6%的学生选择了一对一形式的面谈;52.3%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咨询;选择电话的学生有31.3%;团体的学生有25.8%;书信咨询的学生又19.9%。

3.3.2 高职学生遇到心理问题解决的方式

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通常寻求帮助的对象是同学和朋友、自己承受、网络倾述、长辈倾述,最后才是寻找心理辅导中心。一年级的学生在寻求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和网络帮助的时候要高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见表6。

3.3.3 高职学生不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

超过74.61%的同学表示自己可以解决;部分学生(50.39%)认为向陌生人倾述自己的心事感觉会不安全,害怕别人泄密;23.81%的學生认为心理辅导机构不能解决问题;36.41%的同学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有病。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向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求助意识不高,对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3.3.4 高职学生认为心理干预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心理辅导机构通过不同的形式心理活动对94.28%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校的心理干预也逐渐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通过数据发现,主要的原因是无后期进一步(70.07%)的巩固心理干预的效果才影响了心理干预的效果,同时存在其他的影响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因素(68.51%),自身因素(58.27%),工作人员的因素(56.49%)等,这样看来,似乎心理干预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心理危机的学生。

3.3.5 高职学生对心理委员作用的认识

在“心理委员对学生心理帮助的作用如何”中,有65.3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小,30.58%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仅有4.1%的同学认为效果是显著的。

4 问题

4.1学校心理辅导的侧重点在调适心理

数据显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侧重点在于调适性心理的问题上,如人际交往的矛盾中出现的社交紧张、学习能力不足引起的学习困难、自己承受困扰到导致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等,基本上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成长性问题,将这些问题当作“适应困难”就会降低心理干预的目标性,而且还会将这些困难纳入心理异常的范畴,即不利于将心理干预由“调适性”向“发展性”推进,又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严重错估学生的心理状况。

4.2 学生对心理干预情感的抗拒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心理干预的普遍认识有所提高,但对心理干预仍存在情感上的抗拒。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接受心理干预,即使去做心理干预也会持有怀疑态度。过去错误的思想认为接受心理辅导的都是精神病人深深的影响着将近一成的学生,也会因为接受心理辅导后被同学们歧视。

4.3 同辈心理干预作用小

高校班级中都有班级心理委员,学校也形成了心理委员有效的工作机制,班级心理委員经过学校培训、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但是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助人技巧的欠缺,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了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干预中作用的发挥。

5 建议

5.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展性心理干预

学校心理干预的根本目的,不仅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并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适应正常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

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傅安球,2000)。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干预,更好的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和完善个性,充分发挥自我。

5.2重视心理调适矫正,着重一般性心理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不少从事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会将心理异常学生视为“心理障碍”,这样就夸大了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严重性,同时,给学生增添心理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弄清楚“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区别,结合调适矫正着眼在“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

5.3重视心理咨询关系,主动建立互动平台

现实中,高职学生处于青春的波动期和转折期,他们随时面临着各种彷徨,困惑,失落和迷惘,主客观的原因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因此心理咨询师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主动出击,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一个排除心理困惑,舒展自我意识的平台(刘飞,2013)。互动平台的建立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异常表现来进行判断,不是机械的参照成人模式,这样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和调适。

5.4重视同辈咨询,完善心理委员职责

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优势,相信班级心理委员、依靠班级心理委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同学与班级心理委员的互助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寻求帮助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23.275-278.

[2] 孙艳.搞笑学生心理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集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3.32.63-66.

[3] 刘飞.提高高职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认同度对策之研究[J].职业教育,2013.6.83-86.

[4] 钟爱芳.问卷评估在心理干预效果研究中的应用[D].硕士论文,2010.

收稿日期:2013-11-17

作者简介:刘飞(1981-),男,河南漯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1:41:12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56:00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3:07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1:25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