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篇分析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特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最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自然形象和文化特色而且要注意其内在逻辑的衔接与连贯,力求达到与原文异曲同工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衔接;连贯
纽伯特(A·Neubert)提出“翻译是语篇,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及语言过程相结合的语篇过程。语篇是交际的,尤其是翻译的建筑材料。语篇必须被当做翻译的主要目标。”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当语篇中的某一语言成分需依赖另一语言成分来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衔接在语篇中体现为照应、省略、替代等和同义词、反义词等衔接手段,这些主要是非结构衔接机制。结构衔接机制包括主位结构、语气结构和及物性结构衔接。通过这些衔接手段可使整个语篇形成意义上的连贯。布朗和俞尔提出语篇的连贯是听话者或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赋予给语篇的。这就是说语篇的连贯与语篇的生成和解读是分不开的。
一、语篇和连贯
(一)语篇的含义
Newmark(1991 : 66)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首先,可将翻译任务中要处理的语篇称为篇章。篇章可再划分为:次篇章、句群和信息单元。本论文中用“语篇”这一术语统称篇章、次篇章和句群等诸层次。
(二)连贯的含义
连贯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连贯能否建立最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读者只有将语篇中的符号同现实的所指有效地联系,才能真正获得连贯。
(三)连贯的手段
学术界对语篇连贯的标准及连贯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连贯看作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有人则认为连贯是一种心理现象。就衔接和连貫而言,Beaugrande和Dressler (198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连贯性基础上的,重复、省略、替代语篇衔接手段有助于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四)连贯的形式
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恰当地连为一体。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
衔接和连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得以实现的,而连贯可以借助信息的有序排列来达到。要使语篇连贯,有“一明一暗”两种方法。“明”指运用词汇手段;“暗”则指信息的合理排列。从这一点讲,二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对连贯的各种认识
(一)连贯表现为语篇话题
Van Dijk(1972: 43)认为语篇的连贯由两个层次的概念组成:线性局部连贯和宏观调控结构。第一种连贯含三个方面:(1)事实/内容陈述的顺序性。除了特殊的语用需要,事实/内容可以用特殊手段变更陈述顺序外,一般情况下,陈述有一定的概念和认识上次序。(2)明显和暗隐信息。对事实/内容的陈述可以细致以至无穷。在具体语篇上总有些细节明示,有些细节暗隐。 (3)语篇中的句子信息结构。从语篇整体看,句子的主题有语义和语用性质,它承载的是前文已被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以用于句子间的连贯。
语篇中的所有命题通过两条删除规则和两条代替规则,可以分层分级回归性地进行语义信息浓缩,最后形成总摄全篇信息的命题,这一命题为该语篇的所有个别命题蕴含。这两种语篇连贯间的关系为:“宏观结构决定一个语篇的总连贯,而其本身又由序列性句子的线性连贯决定。”
(二)连贯是推理的结果
Green(1989)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为解释连贯提供了基础。当读者面对一个语篇时,他相信这个语篇是作者根据合作原则写的,因此每个句子是作者和读者所共同感兴趣的 。
Sperber & Wilson(1986)认为Grice的原则可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有充分心理学根据的语用理论。 Blakemore(1988)详细论证了这一理论对连贯的解释。读者在处理信息时,有很多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是最广义的语境,包括对前文、情景及读者间的相互了解等。理解就是读者将其语境假使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用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间的关联,目的是用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衔接构成语篇意义的表层关系,连贯构成语篇意义的深层关系。张德禄指出,“语篇连贯是衡量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甚至整体完好性和质量的标准,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实际上涉及语篇分析的整个过程和几乎所有方面。"语篇研究对于汉英对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NEUBERT,ALBERT&GREGORY M. SHREVE. Translation as Text [M].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10
[2] 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3] BROWN,G&YULE,G. 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 Newmark, P. P. The virtues of interference and the vices of translationese[A]. About Translat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1:6.66.126-128
[5]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l.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6)
[7] De Beaugrande, R.&W. Dressier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6, 184
作者简介:王安静(1990.07-),女,陕西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