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责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人格教育

2014-04-29 15:04:24石爱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责任教育人格教育智育

摘要:“倡导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目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人格养成存在很多问题,人格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途径,共同推动人格教育。

关键词:人格教育;中学生;美育;德育;智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46-04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石爱云,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中学高级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江苏省泰州中学提出的“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更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任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其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涉及心理、道德、法律等诸多领域,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即是指人的个性,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和感情)。[1]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法律上的人格强调做人的资格。在法律上,人格是法律内部秩序的逻辑基础,是法律体系成为和谐整体的基石,并且构成了法律调整对象的必备要件。人格也是推演普遍人权的基础,它与人的尊严相互承接,从而造就了法律人的丰满形象。不仅如此,人格还塑造了法律上“自我立法”者的形象。人们因为拥有人格,所以可以意思自治、缔造关系、参与实践,从而成为法律上能动的行为者。[2]

道德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价值、尊严以及道德影响力等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整体展现,以及道德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人对此人的评价。在这个定义中,道德人格强调四个方面,道德品质、价值、尊严以及道德影响力,它们是个体道德的整体展现。[3]本文所指的人格就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人格。

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品性。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因为成人才能成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增强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意识,并充分认识到人格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根据这个阶段青少年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从每一个个体的学生入手,认真分析,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正确方法。

二、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这样写道:“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第八条有这样规定:“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可见,《规范》已经给每个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把人格作为自我修养的基础,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塑造健全人格,追求美好未来。而当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丧失人格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这一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人格养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中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有的学生把自己看得过重,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无尽力之意,对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不知珍惜。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很容易使学生的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甚至产生扭曲。

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导向对学生人格教育产生了负面作用。过分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必定会忽略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只是吸收各种知识,缺乏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缺乏,社会认知浅陋。很多学生以学习为名,逃避责任,放任自流,无组织无纪律。由于自己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迎合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没有理想和追求,自我认知程度很低。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学生存在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并进而对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德育的低效是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当下,虽然在理论和观念层面,主体性德育、人本化德育等先进德育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巨大的实践惯性的作用下,学校德育转型的艰巨任务远未完成。在很多学校,德育思想落后、德育内容空洞、德育方法单一、德育评价虚置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德育的说服力不强,很难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在独生子女社会的背景下,家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耐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老先生的育人经验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人格塑造之根,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事,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三、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策略

进行人格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缺陷得到矫正,人格世界得到发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校纪校规是从制度上对学生的人格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之中,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下工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瑟兰强调,“改造应该是构造人格的过程,惩罚则有碍塑造人格的努力”。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发生了正向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塑造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变化单纯靠规训和惩罚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精神力量的介入,需要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共同推动。

1.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升华,这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密切相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教师要把美育与塑造学生人格结合起来,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固有的良善本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美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进行深度思考,这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这需要组织参观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更需要引导学生回归日常生活,在身边的人和事中去发现美好与感动。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全面而深刻把握美的内涵,把对人和事的审美认识由形象美的外在层面向情感美、品格美、精神美等内在层面提升,深化学生的审美观念,为人格教育奠定基础。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审美情趣的机会,鼓励学生砥砺品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追求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大美”之人。

2.通过德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德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要求,因为健全的人格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硬政治素质和健康的价值观。所以,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把人格培养融入到日常德育工作中去。

德育活动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德育方式,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这种特点,一是强化活动的针对性,切合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需求来设计和开展德育活动,重在解决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道德难题;二是强化活动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给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

3.通过智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我们普通中学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必须使知识永远进入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他们的情操和志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知识丰富的人更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认知能力,拓展精神世界,提升内在品格,这符合将知识转化为人格的基本原理。因此,激发学生日益枯竭的求知欲变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主动寻求对自身有益的知识,来不断满足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学生信念、理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得到升华,学生的人格也会因此更加健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课堂教学实践入手,给学生更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大胆地创新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才能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获得求知的动力和乐趣。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注重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激发:教学目标应该体现适切性,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校本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校本化改造,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多样化,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方式;教学评价应该体现个性化,用不同的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多关注个体的纵向进步,少关注群体的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7.

[2]胡玉鸿.“人格”在当代法律上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8(4).

[3]彭虹斌.道德人格形成的实践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3(2).

责任编辑:杨孝如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SHI Ai-yun

(Taizhou High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Advocating responsible education indicates responsibilities for studentss personality, well-rounded,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ans that schools should use indirect ways of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form fine personal quality gradually. On account of such factors as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many issues with students personality formation exist at present,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faces great challenges, which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aesthetics, morality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

Key words: personality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 aesthetics; moral education; intelligenc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责任教育人格教育智育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金秋(2021年18期)2021-02-14 08:25:16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15:45
高职学生责任教育中传媒应用实践和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怎样培养幼儿责任意识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0:30:35
人格心理学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