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2014-04-29 06:32石宝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比画直尺数轴

石宝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将“数感”列为十大概念核心之首,因此,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数的认识”教学就承载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任务. 江苏省特级教师苏瑜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认数11~20”这一课,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估测、交流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数的体验和感悟,有效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现择录几个教学片段以飨同仁.

【片段一】“做”中感知,建立数感

1. 感知10个一是1个十

师摆小棒:数数满了10个,常常想办法把它变得简单些,这10根小棒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眼就很清楚知道是10根小棒呢?

贴图展示操作过程,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2. 抽象数的意义

看图:1捆小棒和3根小棒.

你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生:1捆是10根,再摆3根就是13根小棒.

学生摆出13根小棒.

师:“13”还可以表示我们班的13个男孩. 女孩比男孩多1个,我们班女孩是多少个?怎么表示?

3. 认识15~19

提问:能摆出19吗?19根再添上1根就是多少根?

师:满了十,人们总是想办法让人很容易看出是10个. 现在我们又要把这几根小棒捆起来?(学生捆一捆)

现在你的桌子上有多少根小棒?

贴图展示操作结果,提问:几个十是20?也可以说20里面有几个十?

板书:2个十是20.

揭题:刚才我们认识的数就是11~20各数.

【赏析】小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往往借助于直观操作,他们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 苏老师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必要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感形成的过程,建立对数的认识. 本课中教师启发学生产生“十”的概念,用牛皮筋把10根小棒捆起来,现在它变成了1个十. 学生将小棒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说一说,充分经历了计数单位“十”和数的组成建构过程. 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当学生在摆出11和12根小棒时,苏老师还进行了两次追问:“怎么拿最快?”“为什么摆得这么快?”促使学生明确:用1个十和几个一很快就表示出十几.

如果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苏老师做到了从具体到抽象,抓住“13”这个数让学生交流:这“13”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交流完善“13”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刻地感受数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初步建立数感.

【片段二】“做”足体验,发展数感

(一)摆一摆,认知数的顺序

1. 排列顺序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数字卡片,帮数字娃娃们排队.

师:你是怎么排的?大声地读出来.

2. 巩固20以内数的顺序

把这些数放在一根直直的线上,会变成什么样子?(先变成数轴后,变成直尺)

从11数到20,这是这把直尺的一部分,少掉了哪些数呢?

生:0,1,2,…

师:0到10这些会排在哪里呢?

生:它们排在11的前面.

师:你们的意思是直尺上的数越往前,数越(小),越往后,数就越(大).

3. 对数游戏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拍手对读,好吗?

(师生有节奏拍手一合一开地对数)

反馈:你们说的数是什么数?老师说的数呢?

【赏析】这个环节通过排一排、理一理、拍手对数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20以内的各数进行排序和整理,感知了11到20各数的大小关系,同时借助数轴和直尺的抽象,引导学生建立起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获得学生对数序、数列、数值的直觉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量一量,感知数的长度

课件出示:

10根小棒摆着有这么长?你能比画量一量吗?

那20根小棒有多长,请你伸出手来量一量,比画一下.

出示课件:

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那15根小棒的长度你能量一量吗?

质疑:为什么比画这么长?

生:15根小棒比10根要长一点,比20根就要短一些.

【赏析】以10根小棒的长短为载体,让学生根据这一标准量比画20根、15根小棒的长短.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表象思维,使学生在空间观念中体验到数的长度. (三)估一估,感悟数的高度

这里有一摞《美术》书,你们猜猜会有多少本?

生1:20本(多了).

生2:12本(少了).

师数到10本:到这里是10本,现在你能估出有多少本吗?

生3:15(接近).

生4:17(对了).

这里还有一摞《品德与生活》,根据刚才猜数的经验能估出这摞书会有多少本?(正好也是17本)

反思:都是17本,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多了呢?

指出:《美术》书薄,《品德与生活》书厚,虽然两摞书的高度不同,但本数是一样多.

【赏析】教学中让学生估计《美术》书的高度,当学生估得没有谱时,教师引导学生用10本的高度以去估计未知的数量,不仅使学生对一定的数量的高度有了初步的数感,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估计的重要方法. 在估数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到“17”这个数的不同高度,而且通过反思感悟到:厚薄不同,书的高度也就不同,虽然两摞书的高度不同,但数量是一样的,让学生在感悟数的猜测和调整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猜你喜欢
比画直尺数轴
直尺和缝衣针
数轴的作用
抱着女儿看雪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动手指,不痴呆(十四)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小小手指操:一枪打“四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