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彭军
摘要:学徒制具有其他职业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特殊价值。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学徒制不仅传承了其特殊的价值,而且结合时代背景实现了超越,完成了从训练学徒获得单纯的技能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传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08-03
一、学徒制的价值体现
纵观西方学徒制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学徒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其他职业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首先,学徒制满足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要求。从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技术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技术知识的传递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技术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独立的知识体系。莱顿在其著作《作为知识的技术》一书中,明确地将技术知识看作一种知识形态,“一种离散的、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知识形式”。他主张:“技术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或制造东西的知识,反之,基础科学具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与科学知识相比,技术知识具有更多的意会性,即难以言说性,无法用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达,同时,技术知识与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并非一种动态的知识储存,而是一种“在场”的不断学习、尝试的持续性存在,是“做”中“学”、“用”中“学”的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要想获得这种知识,必须“进场”,必须在企业或者组织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是学习者的一种“在场的直接经验”。这些特性决定了技术的习得与养成必然具有情境性与生成性的特征,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徒”和实际工作情境中的操作,才能逐渐掌握必须的意会应用知识。学徒制与生俱来的特征恰好满足了技术教育的需要。第一,无论学徒制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做”中“学”始终是学徒制的核心教学方式。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的练习、反馈和矫正才能有效习得。在学徒制中,学徒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练习,边做边学,最后成为熟练工人。第二,情境中“学”。技术是把科学或者说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地应用于实践的、具体的工作,情境性是技术知识的特性,也就是说技术知识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技术知识的习得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对于学徒制来说,教育场所就是具体的工作情境,学徒技术的习得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表达了情境学习的原则。情境学习将知识技能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徒更加清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习得。同时,情境学习是默会知识或者说隐性知识习得的重要方式。“默会知识”是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来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知识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波兰尼非常强调学徒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与此同时,情境学习中的耳濡目染帮助徒弟养成某种职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第三,学徒制的个别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人类最早的职业教育实施的就是个别化教学方式,师傅根据学徒的个人情况制订学习进度,进行个别的、专门的指导,关注学徒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
其次,学徒制有助于学徒获得专业身份,意味着对个体从业资格的认可。中世纪行会中实施的学徒制度构成了卓越的技术教育体制,从这时起,学徒制就与获得某种从业资格联系在一起,即便到了现代,学徒制依然与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相连,学徒制的完成意味着个体得到了行业对其从业资格的认可。
最后,学徒制实现了从教育到就业的平稳过渡。学徒制使个体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更为顺畅,减少了问题群体的数量。劳耐尔(Felix Rauner)将国际上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总结为四种模式:直接过渡、没有规范的过渡、规范的重叠过渡以及推迟的过渡。并认为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第三种过渡模式最佳,因为它间于学校教育和就业之间,从而推进了个体从教育到工作的平缓过渡。对于学习者而言,学徒制有利于个体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对于企业一方来说,学徒制为他们培养了岗位所需人才,更认可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可见,学徒制与生俱来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体与工作岗位的对接,保证了工作技能的有效习得,促进了个体工作诀窍、默会知识的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满足了用人方的需要,而这正是其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是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二、传承
传承,即传递、接续好的方面,继承并延续下去。学徒制有着与生俱来的价值,这也是学徒制穿越历史的原因,而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学徒制恰恰承接了其精髓与价值。
(一)情境化学习
“情境”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W.L.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一书提出。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如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学徒制的情境化学习指的是教学活动与真实的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完成技术技能的习得,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具有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学徒制起源就是人类文明初始的劳动教育,父母教孩子以模仿的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这时起,学徒制的教学地点就是工作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天然结合至今未变,表现出独特的情境性。这种工作本位的学习使学习者有机会立即使用学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习得默会知识、工作诀窍的唯一方式,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来说,学徒制的情境化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习得技术知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为己任,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职业教育是技术知识的传递。技术知识的意会性决定了其难以形式化,难以与他人共享,呈现高度个体化特征,通常以个人技术经验、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它依赖于个体经验、直觉的洞察力,深深根植于行为本身。它附着在人们经验化的技能之中,它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而且,即便是显性技术知识,其获得也与具体工作情境紧密相连。技术史学家弗格森指出,技术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技术知识即使能被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视觉形式而非以口述形式进行表达。因此,技术知识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技术知识的习得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必须与具体的工作情境对接。对于学徒制来说,教育场所就是具体的工作情境,学徒技术的习得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情境性是学徒制的价值体现之一。情境化学习是学徒制与生俱来的属性,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工作岗位本身作为教育场所,在工作中边做边学,教学与生产合一。
学徒制的情境化学习正好可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纯粹的学术性学习与现实相脱离,教学形式僵化,学习者没有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地习得职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弱,无法适应工作岗位。
现代学徒制对工作本位学习的重视是对学徒制的情境化学习的传承,具体实践情境中的学习保证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获取,如美国的STW课程。
(二)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的活动。纵观学徒制的演变历程,无论是家庭作坊式的学徒制还是手工业工厂式的学徒制,其学习内容都是劳动技艺的传承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教学方式强调“做”中“学”,是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现代学徒制也传承了这一精髓,将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紧密配合,以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学校教育中以理论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相比,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中实践的缺失。
三、超越
(一)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变化莫测的实践情境中,劳动者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更是要求劳动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流动和更替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劳动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技术教育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具备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又要重视实践培训。
与传统学徒制的单纯的技能学习相比,现代学徒制将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相结合,整合了学校本位知识、理论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框架,弥补了传统学徒制的不足。
(二)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密切相连,提高了学徒培训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如英国,大部分学徒制要求获得NVQ3级水平资格证书,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也被纳入到国家资格框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徒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保证了他们在同一行业中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流动,增加了就业机会。由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保证了现代学徒培训能适应行业与产业的需要,所培养的人才被企业界认可。
(三)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一部分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加强了学徒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鼓励行业专家、雇主参与到学徒培训中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定向培养,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学徒制使得个体从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就业,帮助学习者获得从业资格,更有利于学习者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学徒制的教育功能重新得到了彰显,更多地成为了国家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一部分。
(四)注重理论基础和通用技能的发展,保障学徒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职业技能在不断地更新,职业变换的频率也在逐步增加,这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对学徒的理论基础和通用技能的培养,通识教育与技术理论教育成为了现代学徒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此保证学徒能学到更广泛的职业能力,应对技术和职业的变化。
(责任编辑:方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