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时期音乐教育的目标取向

2014-04-29 04:37董云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音乐能力生态文明人文素养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其自身运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并制约着音乐教育系统其他功能的发挥。本文梳理了我国音乐教育目标演进的历史以及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目标的文化取向,并指出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以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音乐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音乐教育目标;生态文明;音乐能力;人文素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其自身运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并制约着音乐教育系统其他功能的发挥。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家们不断根据其教育思想以及哲学美学思想,制定并修正着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关于音乐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发展还是“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辩证从未停歇过。本文梳理了我国音乐教育目标定位演进的历史以及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目标的文化取向,并指出在生态文明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应在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的均衡发展。

一、音乐教育目标取向的历史演进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其信仰宣言中对音乐教育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表述:音乐教育包括“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两个方面。[1]这一简明的表述,不仅阐释了音乐教育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明晰了音乐教育所包应含的立足于“人”的发展和“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二重目标指向。但从音乐教育目标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古至今、由西至东,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长期存在着过于注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二元分立现象,由此也带来了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取向应该指向“人”还是“学科”发展的探讨。

“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工具论的音乐教育观,它泛指将音乐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音乐之外的其他目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将音乐作为德育和智育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音乐教育得以施行的前提之一。比如,早期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定位在道德教化上。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体操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二者的结合可以造就“正经”的人。我国周代也形成了高度完善的“乐教”系统,强调通过“乐”来达成“礼”,借助“乐”这一综合艺术形式实现对人的人格伦理的教化。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倡导以“正乐”来达到培育仁政和德政的统治者的目的。由此可见,“乐教”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乐舞技艺的练习,情感的陶冶,伦理观念的教导,让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育人”的意义,其实质是一种“人”体系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音乐舞蹈技艺的传授。“‘通过音乐进行教育是音乐的本质内涵中最先显现的目标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与后来的‘把唯有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音乐的要求当作自身目的的看法有所偏差,但却奠定了音乐教育最终以审美教育作为核心目标之一的历史基础。”[2]

“通过音乐的教育”也即音乐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音乐本体内容和结构方面的教学,包括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音乐演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等方面的行为与实践,这是音乐教育内涵中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目标指向。自音乐起源之初,“音乐方面的教育”就一直以各种形式与样态渗透于音乐传播和教化的过程中。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学生掌握了阅读和书写的基本能力之后,就要接受为期三年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在我国专业化性质较强的音乐教育自西周时期就开始了。春秋末年以后,礼崩乐坏,音乐活动的性质从礼乐为主转为祭祀礼仪和宫廷娱乐,音乐教育也逐渐脱离以“人”的发展为定位的“乐教”传统,转向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和学习。自秦汉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音乐主要作为技艺而存在,从事音乐的人被当成艺人。因此也可以说,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教育也主要是一种技术性的学科教育。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音乐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训练的特点开始形成并保存下来。

近现代音乐教育在建立之初,也试图将音乐教育纳入“人”的体系中,如蔡元培倡导的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美育方针,其本意并非在“学艺”而在“育人”,在于“涵养心灵”,培养完全之人格。其音乐教育思想是“人”体系而非“艺”体系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却一直没有摆脱“艺”体系的困扰。[3]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音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目的相挂钩,适应市场化需要的精英人才培养和训练模式等等,无形中都助长了“艺”体系的音乐教育目标指向。尤其是自20世纪初我国引进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后,受工具理性、功利主义以及认知论哲学的影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念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视为学校音乐教学和评估的核心。音乐教育的工艺化操作模式,用智育的观念来消融音乐,音乐教育的“人文”被“工艺”所遮蔽,目标指向以“技艺”取代了“育人”。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认识论哲学的瓦解和解释学理论的兴起,音乐人类学提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观点已经得到公认,“非西方”音乐及音乐教育体系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音乐教育重构了建立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上的知识结构,哲学理念也从审美转向了后现代的解释学,建立了新的音乐教育文化哲学。音乐教育将“文化理解”作为自己的学科目标,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音乐世界的方式以及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如今,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目标已经从“美育”和“技术”转向了文化及人的发展上。比如,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将音乐教育的目标从注重“音乐作品”转向强调“文化中的音乐”。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所体现出的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的意义也在于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

从这些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目标中可以看出,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就是要通过理解音乐的存在,来理解音乐与人、与社会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而不只是理解存在着的音乐作品。这就让音乐教育的目标又回到了“人”自身。虽然传统的音乐教育目标也是围绕“人”而制定的,但它注重利用音乐外在化的道德教化、审美娱乐等功能,旨在借助音乐促进人的品德完善,甚至有将这些功能扩大化的倾向。而理解音乐的目标更多的是从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它基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关注“人”的本体,是从追求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回归到“人”本身,音乐教育的目标从功能化走向了本体化。

音乐教育目标定位的演进历史对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目标选择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及其自身的价值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在“人”的体系中展开,音乐教育“目中无人”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定位于“人”的音乐教育来说,要从传统的知识论和道德论的起点观上摆脱出来,找到音乐教育自己的立足点。音乐教育不仅仅具有辅德益智的外在功能,它还是人的生存中一种本质性的需要和人生中应有的内容。因此,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不仅仅把音乐看成是教育的一个方面(音乐方面的教育),还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即通过音乐的方式对人的教育(通过音乐的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不应当只是我们追求外在政治经济等功力价值的手段和工具,而应当回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这就启示我们,音乐教育培养的“人”不仅仅是掌握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人”,还是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尚人格修养和丰富情感世界的“文化人”。偏执于“人”或是“音乐学科”任何一面的音乐教育,都是对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片面化理解,只有将二者的整合起来,促进整体人的发展,才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这个时代赋予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音乐教育目标新取向: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如今,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思维范式冲破了形而上的藩篱,整体观将拯救这个到处是分裂、对立、片面的世界。一方面,音乐的功能观已从纯技术的工具性方面,向生物观、心理观、社会观统一的完整的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思维范式对“人”的重新发现和定位,也成为音乐教育目标定位的最大启示。因此,基于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人性假设,以及当前音乐教育片面强调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漠视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导向,在新的生态文明时期,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走向文化性,在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的均衡发展。

这里的音乐能力不仅仅指通常所说的照谱演唱演奏、视唱练耳能力等传统认知层面的“音乐知识技能”,还包括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但又往往被忽视的音乐感知与体验、音乐的创造(表演)与表现以及音乐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其中“感知与体验”包括对音乐形式要素及结构的知觉与体验,对不同音乐表达形式与风格以及意义的直觉与理解等等。“创造与表现”包括对音乐演唱演奏与艺术及文化的解释、音乐的即兴表演和自我表达、记谱与读谱、乐器制作、还包括电脑音乐在内的音乐创作能力等。“反思与评价”包括对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式要素及意义的比较与评价,对音乐美学、音乐历史、音乐创作方面的解释和评价等等。

这种综合性的音乐能力中所含有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开放的,音乐知识技能与非音乐知识技能之间也消除了领域间的对立,相互对话创生,形成了一种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这样的音乐能力和个体的整个身心密切相关,音乐能力与人内在的完整生命相遇和对话并内化于其中,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音乐能力的训练同时又是音乐教学必经的三大步骤,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形成了相互支持和强化的完整的音乐学习。学生在这样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成为融创造者、知觉者、反思者为一体的角色。个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等身心各方面因素也形成了一个对话的有机生态系统,这也是音乐能力中的音乐知识技能与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根本差异所在。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个体的一种修养或素质,其构成要素不仅包括外在的各种人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内在蕴涵或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主要表现为认知自我理解他人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质疑批评和反思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人文艺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等等。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关于音乐的人文素养还应包括具备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和知识以及跨文化音乐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地球村村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提出人文素养的目标在于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实质就是从根本上克服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念过于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音乐本身具有的情感和人文特色,过于强调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人所具有的灵性、情感、意义等非理性的一面,从而真正关注人自身的完整性,重新认识音乐及教育的本真价值与意义。

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音乐教育目标定位,既能落实音乐的人文价值,又体现了音乐专业技法的特点。音乐能力的学习不仅打通了以音乐的方式进入音乐本体的路径,使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本体的接触,在音乐形态认知的层面上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它强调知识、观察力以及透过个人生活整合有用的音乐技巧的发展,让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真正与人文内容发生关联,从而使音乐知识技能从本质上转化成音乐能力,也使有关音乐的人文素养在体验的补充中变得更加深刻。人的本真状态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音乐教育“以乐造士”的育人目标。在这种按照生态规律施行的音乐教育中,人的多元智能相互间不断交叉、对话与融合,不断产生出新的智慧和新型人格。由此造就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才是当今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程建平.《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J],《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0年第4期,第5页。

[3]参见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J],《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第26页。

作者简介:董云,博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人类学。

猜你喜欢
音乐能力生态文明人文素养
小提琴演奏过程中音乐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小班幼儿打击乐活动的实践与应用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