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胜兰
摘 要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不仅是当代国际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当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承载着当代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理想。本文对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探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标准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积极寻求办出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看来高职教育的特色并不明显。要办出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来,必须转变观念,大力进行课程改革,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开发和创建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引领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探索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真正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1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改革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逐步形成完善的、系统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潜力。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编制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 课程标准的概念都是一样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应注重“三性”和“三观”。高职教师在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根据各门课程的目标和具有的特点,设计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1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构的主体问题
当前,涉及职业教育的国家机构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诸多的行业部门。职业岗位名称与标准、技能标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事情,而高职教育却是教育部的事情,使用与管理职业人才又是行业部门的事情。当前,这三者在主体上没能完全形成彼此关联的、相互直通的紧密关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避免。因此,应成立一个权威的组织来协调各职能部门并最终指导制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
此外,在高职课程标准建设中,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主体。如果说,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具有权威性的职能部门是为了管理与指导课程标准的建设,那么,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则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具体制定的主体。由于两种不同层次主体的存在,理想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过程,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适应与调整过程。
2.2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问题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体系的对接问题凸显在当代职业门类的多样性, 我国于2005 年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上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管理层面上,必须将这一任务进行逐步分解到地区、行业、学校、专业等层面,国家进行组织、规划、指导、监督、评价与验收;而在技术层面,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将职业种类转变成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课程要素与模块,针对职业岗位群来进行开发与设计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国外在这领域已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流行于英、美、瑞典、加拿大等国的MES课程开发模式着眼于如何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求同存异,使学员获得社会生产中实际有用的技能,MES将职业领域内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按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相互关系分成若干工作范围,再将工作范围按生产活动的性质、任务分为具体的工作,而生产者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标准。
2.3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构建中的适应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一种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指导下,需要构建不同层级与层次的课程标准,如建设具有地方与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标准,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标准以及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领域课程标准等等。在建构多层级的课程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各个地区、各个院校、各个行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支援与合作,要以领先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课程标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与体现地方特征和学校特征的地方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体系的适应性是立足于全国总体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条件,并以此作为基础和前提的适应性。因此其课程目标的定位首先应该具有一般性和统一性,它不可以和地方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标准意义上的适应性相混淆。后者追求的是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色以及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即通过差异性来寻求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