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晨
摘要: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语言、文学修养等都与声乐艺术有着必然和紧密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交流、思维的工具,歌词是歌曲情感的寄托,本文探析了在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朗诵辅导三者并重有助于使教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 声乐教学 模式探究
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语言与人声相结合,通过旋律的抑扬顿挫,将歌词的内涵情感更加完整深刻地表达出来。在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技能技巧训练一直是课堂中的重点,而获得良好的声音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朗诵辅导有助于使教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对声乐教学实践的促进
笔者在多年的声乐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提高文学修养对声乐学习的效率及质量的促进,不论西洋歌剧还是我国戏曲都属于文学和音乐结合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情歌、赞歌还是德奥艺术歌曲,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现如今高校声乐实践中大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并未思考歌唱文学性,两眼空洞,无法完美塑造艺术形象,使歌曲失去了它的艺术魅力,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自身需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较好的规范性,通过规范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教学内容。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最基础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良好的文学修养有助于教师理解作品,在对作品有了全面的分析后带领学生歌词进行反复斟酌,而不是急着唱谱,为学生讲解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这是一首典型的“声为乐体,诗为乐心”文乐结合的声乐作品。此曲在学习演唱之前需从词、曲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以及歌词含义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作品,《大江东去》是以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所作,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词人。他的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河,屡遭贬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粹然的灾难使他感到失望与迷惘,1082年,他面对赤壁,回想起当年三十多岁的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的英雄事迹,自己在事业上却没有丰功伟业、壮志未酬,不禁深感惭愧和伤感,从而写下这首词。曲作者青主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1920年在德国以苏轼的这首词作曲,身处异乡,思念古国,触景生情,因此做了此曲。这首作品运用欧洲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结合这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创作出富于中国古诗词风格的艺术歌曲。歌词主要特点是借景抒情,上半阕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象,情景交融;下半阙描绘了周瑜意气风发的形象以及抒发作者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赞颂英雄的业绩,对比自己所经历的挫折,杼发了他内心苦闷却又无可释放的心情。有了这些文学的铺垫使学生领会和理解歌曲中的内涵,將自已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歌曲当中,这样在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才能把作品演绎的更加完美。
二、训练朗诵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随着对声乐学习和教学的深入了解,愈发感觉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朗诵能够为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重点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提升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气动则声发,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在歌唱中学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气息问题,如气息浅、气息不够用等,不如让学生在演唱歌曲之前先对歌词进行大声的朗诵,朗诵时不需要考虑歌曲的音高位置、旋律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放稳心态,避免紧张,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呼吸方法,朗诵时的机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需要深气息,气息吸到什么位置才算深呢?往往教师在教学时会说吸到横膈膜处,而横膈膜摸不到也体会不到,可以让学生体会最后两根肋骨的扩张或将气息吸到剑突以下(剑突位于胸骨体的下端,上端与胸骨体相连,约平对第九胸椎,用手可以摸到有个窝),深气息有助于在朗诵时气息的自然、松弛、平稳。体会正确的呼吸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歌唱时,尤其是在演唱中国歌曲会出现吐词含糊,咬字不清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吐字发音的过程快,并未考虑每一个字的具体形成过程,而朗诵时需斟酌吐字发音时的每一个字形成的过程,形成过程是由字头(声母)、字腹(韵母)、字尾(归韵)组成,字头(声母)是字的开始部分,时值虽短,但决定着字的清晰,发音的部位在唇、舌、牙、齿、喉,字头要求准确、短暂、有力。当字头出来以后,字腹(韵)母立即唱出,它是字音的核心,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部分,归韵能够保证字的完整性,达到“字正”的目的。对歌词进行朗诵训练使学生把字、词、句准确清晰的读出来。说话口齿清楚发音准确的人,学生演唱歌曲之前,大声甚至夸张的朗诵歌词,歌唱语言可以达到“字正腔圆”、“字领腔行”的目的。
歌唱语言与声乐作品的风格、韵味紧密相关,运用朗诵训练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有助于学生体味歌词的情调韵味,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并分析出作品的组织结构、轻重长短、句法声韵等,为演唱时能恰当地运用歌唱语言的特性,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将歌词的思想感情以及内涵有效地表现出来做铺垫。
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训练、文学素养的提高、朗诵训练的辅导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三者并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更有效的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丰富学生声乐理论的涵养。使学生演唱实践时用鲜明清晰、生动清新的歌唱语言刻画生动的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的艺术效果,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石河子大学 2012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索》课题,项目编号:JG-2012-155。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张前,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魏欣,李敏.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又学修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