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小品中的体现

2014-04-29 22:47肖黎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肖黎

摘要:二十世纪的音乐可谓是万花筒搬多姿多彩。原苏联以及俄罗斯的作曲家中,以齐尔品、卡巴列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为代表的作曲家,运用多种新技法、新思维、新语汇等近现代独特的和声思维,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特别是在他们的创作高峰时期,不仅充分地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髓,而且有个性地进行了具有二十世纪新音乐特点的创作,他们所写的音乐既受到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的影响,又强烈地赋予了民族特色。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暂不讨论上述中后时期的作品,仅仅选取了由他们早期创作的一些音乐小品片段,以此来加以初步分析与探讨。其中,所有的音乐小品都是由作曲家本人附上的标题,通过对这些片段的分析,初步探究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中的体现。

关键词:调式音阶 和弦叠置方式 新风格的旋律 色彩化的和声进行

一、音阶结构的多样化:摆脱大小调式音阶的束缚,采用多种调式音阶

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摆脱了单一的大小调式音阶的运用,而除此之外的各类音阶成为了作曲家们运用于创作的常用方式。苏俄作曲家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此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们都为其加入了形象的标题,他们运用各类不同的调式音阶,极致地体现出了其音乐内涵。

在卡巴列夫斯基《A Little Joke》这首曲子中,开头以E音开始,以短小乐句和小跳的方式呈现,整曲的音型无变化,不难看出主音为e,属于小调式模式,Ⅱ级音本应为#F,但整曲均呈现的是F音,所以Ⅱ级音是降低了半音的,所以这采用的是e弗里几亚调式。卡巴列夫斯基的该作品具有了他一贯的明朗的色彩,在贯穿于整曲的小跳的陪衬下,却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一条抒情而流畅的音乐线条。

二、和弦构成方式的变化:非常规三度叠置方式

二十世纪的音乐仍是以三度叠置的和弦为基础的,但有大量的音乐使用了各种不同音程结合的和弦。下列所举的片段中,苏俄作曲家运用了具有新音乐特征的和弦,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使其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名族特色。

齐尔品《Joy and Tears》这首曲子中,第一个小节的和弦,低声部为音程D#F,高声部为音程AE,从纵向上看整个和弦,可以将此和弦考虑为附加二度音的和弦,即在这个和弦中,附加音为E,它与此D#FA和弦的根音D形成了二度音程关系,这样的和弦就叫做附加二度音的和弦。再来看第五个小节,低声部是CE,高声部是#FA,在这个和弦中,兼具了大小三度、纯四度、大六度、大二度这几个音程,这样的音程组成的和弦就是非常规三度叠置和弦中的混合音程和弦。在这个片段中,如果说第一个小节的和弦代表的是此曲标题中的其中一种画面或者形象,那么第五个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则表达了此曲标题中的另一个画面或者形象,通过这两个和弦的音响效果,巧妙地呼应了此曲的两个主题——Joy(欢乐)和Tears(忧愁)。

三、旋律的新风格特征

传统时期的主调性音乐多为旋律加伴奏这样的模式,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模式变得多元化。不仅如此,作曲家运用的技法更多地侧重于音乐的其他方面,比如织体、音色、力度变化等。而这个时期的音乐在横向旋律上的设计亦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大跳、大音域、更多的跳跃性、更多的半音化旋律等倾向成为了众多作曲家喜爱的手法。下列这个苏俄作曲家的小品中,呈现出的就是具有新风格特征的音乐语言。

以卡巴列夫斯基《Dance on the Lawn》这首曲子为例,这个小品片段值得关注的是左手的伴奏,首先我們把这个片段看做主调性音乐,右手是流畅性的旋律,左手是音型始终无变化的伴奏。试想,如果这样的伴奏出现在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可能会觉得相当费解,因为它严重违背了声部进行的原则,给人在听觉上带来严重的古板和不悦耳的感受。但在这首小品中,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曲家运用这样的伴奏,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一幅在翠绿的草地上尽情舞蹈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只苏联的民歌旋律。这也是卡巴列夫斯基擅长创作与苏联现实生活题材相关的作品当中的其中一首精致的小品。

四、和声进行上:以色彩性的和声进行取代功能性的和声进行

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以纯五度、纯四度为主,而色彩性的和声进行以二度、三度为主。在下面这个苏俄音乐小品的片段当中,作曲家通过强调色彩性的和声进行,向听众描绘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感和异国情趣的画面。

卡巴列夫斯基《Sonatina》是一首短小的奏鸣曲。我们分析的是主题部分的和声进行。开始通过主和弦和Ⅶ级和弦的两次交替,而后紧接Ⅵ级和弦与属和弦的两次交替。在这里,和声进行没有功能性的,尽管这是主题的最开始的陈述,取而代之的全是二度的色彩性和声进行。值得关注的是谱例中最后几个小节的Ⅴ-Ⅳ-Ⅲ-Ⅰ这个进行,这是属和弦按级进下行的方式进行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方式,很显然,这里也是纯粹的二度和声进行,完全打破了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其中还运用那波利和弦将其进一步色彩化。这样的和声进行跨越了功能性和声进行在音响上的局限性,它赋予了音乐一种迷离和富有变幻的色彩效果。这一首卡巴列夫斯基的小奏鸣曲显然已经没有了传统奏鸣曲那样规范理性的意味,透出来的是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新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