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文
对于书法作品,南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哲学角度来看,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从书法作品本身来说,构成其物质的元素就是可视性的点画、结体、章法等,而体现其精神的条件则为笔趣、意境、个性、风格以及作者的气质与涵养,而这些无法直观的东西,完全依靠作者在作品中的赋予与欣赏者的感知。也就是说,只有作者的作品和读者的审美心理达到共鸣,才可能生成审美“情趣”。
神采来之于形质,正如精神来源于物质。因此,形质对于中小学书法教学来说,是基础,也是学生书法素养提升、发展、创新的根。而作为中小学的书法教师,除了要注重激发、唤醒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更要重视书法的形质教学,让学生明晰书法形质的构筑框架,这才是中小学生进入书法世界的基础要素。只有让学生透彻书法形质的构筑框架,才能进一步引领并生发学生书法创作中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
一、书法形质之一——点画要姿态独具
当我们打开古代书论,多少精辟的论述跳荡于眼前:“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屈金,戈如发驽,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这一系列形象化的论述,除了说明点画的书写要“取法乎上,异类求之”之外,同样要求书者必须具备高超的用笔技巧,方可下笔如神,变幻莫测。因此,中小学书法教师有必要从点线的形态开始引领探究,让学生懂得并实践“用笔”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也要结合笔、纸来践行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笔墨表现技巧,进而从中让学生悟得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技巧和墨迹的因果关系,懂得书法是中国一门特殊的传统艺术。
形似是学书临习的第一步。当学生用以上“笔法”习得“点画”形似后,便可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在用笔中掌握的一些基本技巧来表现出点画的厚度、力度与深度,表现点画的质感和立体感,使点画不至于轻浮、飘滑于纸上。就其表现形式上来说,也就是或光洁、圆润;或刚劲、苍老;或明媚、轻柔……总之,要使其姿态各具,也就是对书写感觉的实践:
对于圆润、光洁的点画,一定要做到中锋运笔,书写中应该较少提按顿挫,除了注意起、收笔的藏露之外,中段宜流畅自然而过,就像临风荡漾的柳条,或如行星运行的轨迹。这类线条书写速度也较快,且多于行书、草书中。
对于刚劲的点画则要“如锥画沙”。这类点画的书写提按幅度较大,常用逆锋涩行,而非顺笔而拖,进而追求弹性与韧劲。
对于苍老之点画要如万岁枯藤盘根错节,又要像屋漏痕浑厚而有力度。其重点在笔尖的提按动作,或轻或重,或润或涩,或驻或行。
二、书法形质之二——线条要质感分明
毛笔所书线条,丰富莫测。从形质上有方圆、曲直、粗细、浓淡、燥润等等,从技法上有藏露、连断、转折、疾徐、行留等等,从章法上有收放、虚实等等……这也正是书法的线条能够表情达意、示学显性的个征所在。作为中小学生,应根据其生理、心理和书写技能的实际侧重于粗与细、藏与露、行与留的训练。
粗与细是轻重、按提组合的用笔方法。线条的粗细,完全依靠落笔的轻重提按来表现,重按粗,轻提细,粗与细的过渡力求自然顺畅,切忌没有力度变化和力度对比悬殊。
藏与露是一对相反的用笔方式。藏就是把笔锋藏在笔画中,“欲右先左,欲横先竖”,“藏头护尾”,在笔画首尾不让笔锋显现;露就是锋芒裸露在外,直接显示出毛笔入纸或出纸时的方向、走势等等。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也就是说,藏锋含蕴、厚重,露锋飘逸、张扬。
行与留是用笔的速度与质感有机生成的线条状态。这是对于有了一定书写基础的学生才提出的要求。其实,书法的线条就像一个人在行走或者停留,一味地行就会只显示动感而无静态;反之,都为静态则无了生气。我们在欣赏张旭、怀素的行草、狂草时,可以感觉到整篇的笔走龙蛇、鸾飞凤舞,但着眼于每一点画或每一根线条时,却又会发现它是静止的,甚至“入木三分”,这就跟放电影的胶片原理是一样的。只有当欣赏者的视觉频率与书写者运笔速度同步时,才能正确地体味线条的形与质。有动无静的线条必然轻飘浮滑,而一味静态的线条只会呆板僵死。我们在表现线条美时,必须要行中有留,润中有涩,疾中有徐,而“轻重疾徐”四法,徐为至要。徐就是缓,也就是要留得住笔,此法熟,则诸法活。留得住才是书法家的真功夫,线条只有表现出深沉厚重,行处疾而不速,留处留而不滞,这样才能处处丰实,耐人寻味。
三、书法形质之三——结体要疏密停匀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有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学书除了要学会“用笔”、“用墨”,还要懂得“结字”。对于中小学生,在汉字结体构筑的艺术性上,除了必须遵循整体协调、内敛外松这些基本规律,还应注重领悟大小有别、主次相让、疏密合宜等结字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正欹之势。正,即字形的端正、平稳;欹,则是字形欹侧,向左右二方倾斜,具有动势。毛笔用笔中有一句名言:“正以取势,侧以取妍”,正而不板,欹而不倾,其重心应始终保持稳定。
其次,是向背之态。向即相向关系,彼此倾向恰似两个人面对面促膝谈心一样;背即相背关系,如两人背靠背坐观东西。从字的造型角度看,也可以采用相向与相背融合照应的关系,尤其左右结构的字更适合这种表现。这类造型能使字形活泼生动、姿态各异,仪态万方。
第三,是大小自然。汉字只要不是艺术字,所有书体均有大小之分,筆画多少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如,“观日”二字,你无法以同样的方法去界定,然而行草书中的大小是有意造成的差异,有时甚至故意扩大或缩小,这是根据章法的需要,使之成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分布。这种大小的分布绝不是循规蹈矩的,而是凌空抛下的珠子,其分布是极其自然的。曾有“乱石铺街”一语,乱石并没有经过石匠们精心加工摆放,而其产生的大小错落,奇正圆尖等不同的形状,正是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变化,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则为至高的境界。
第四,是疏密对比。疏密不仅可以体现在一个字本身的笔画搭配中,也可以体现在字与字的相邻关系中。“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是分间布势中的一句名言,它的艺术境界在于平凡中求不平凡,不平衡中求平衡,造险破险,又不走至极端。
第五,是变形求新。变形是把汉字造型的一般法则打破,尤其是点画长短及块面分割不再按书体惯常的比例进行分布,就像黄山谷与郑板桥的书法。前者将点画夸张拉长,状似长浆荡舟;后者则将字形的疏密、长短、大小经过其匠心独运而极至变化,使之姿态各具。但这类变形结构应从字与字、行与行的章法来考虑,要自然而无雕琢痕。能在结构及点画中做到合理变形,这在书法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如无熟谙造型基本法则的功底,是很难驾驭的。因为它要囊括正欹、大小、疏密、穿插、向背、曲直等诸多要素于其间。
疱丁解牛,游刃有余。学生掌握了汉字形质的构筑框架,就会自然催化自身的书写智慧与能力,就会在创作中灵活机动、左右逢源,就会在创作中任意恣肆、张扬个性,就会不断增强并提升其书法创作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