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立威 张晓伟
结束语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不容授课者忽视。教师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让课堂的结尾不仅要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还要发散学生思维,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课虽结束、研究不止”的目的。本人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总结是梳理知识的重要环节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难点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内容,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及相关的内容,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建立知识体系。新课后的总结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总结中,不仅能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内化,并能引领学生认清知识本质,攻破重难点,进而达到既帮助学生整理复习知识,又巩固深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练习课后,在课堂结尾是这样设计的:“在本节课的练习中,我们发现求无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都要先仔细观察每组数据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只有先准确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地采用合理的、简便的方法来进一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既抓住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又高度概括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语不是结束,而是新课学习的开始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的结束语上下一功夫,针对新课的内容提一些启发学生进一步思维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在学习完“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笔算内容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进行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时,一般把除数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把它估计成较接近的整十数,也就是当除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1、2、3时我们一般都舍去尾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1、2、3时我们一般都舍去尾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7、8、9时我们一般都采用“进一法”找到与除数教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是4、5、6时,该采用什么方法试商呢?这个问题是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形式的课堂结束语,不仅总结了全课,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恰到好处地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总结中把握重点,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
课堂的结束语要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使本节课的知识归入到知识体系之中,加深对知识的本质认识。还可以找到和与知识、内涵接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区分、辨别知识点的本质属性,形成技能。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后,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点?
(2)平行四边形和其他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异同点?
這种课堂结尾的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教学重点,更关键的是建立起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深入理解知识本身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引领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节课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并不是教学的结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总结,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适当扩展,将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欲望、研究重点由课内延伸向课外,搭建起这种探究的桥梁,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后,老师是这样扩展的:同学们你知道吗,数学史上有一个和质数有关的猜想叫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为止也没有人证明它的正确。被后人称作是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请查阅资料,深入研究,也许未解之谜在你的努力下能够得到科学的验证。这种形式的课堂结束语,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增添了数学知识的文化气息和神秘色彩。
总之,我们教师要善于设计、恰当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束语,使学生正在走进知识,走入文本,感受“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