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之问题探析

2014-04-29 11:43谷文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问题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自从一诞生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的新闻报道,平民百姓十分关注,新闻内容与日常生活生计息息相关,受地方受众的欢迎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节目的成熟而慢慢显现。在一种节目形态快速发展、兴盛之后,停下来认真思考、审视一下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成败得失是非常有必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也终将受益匪浅。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问题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02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作者简介]谷文(1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消息类电视新闻出境记者问题与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从酝酿到兴起再到蓬勃发展,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节目的成熟而慢慢显现。在一种节目形态快速发展、兴盛之后,停下来认真思考、审视一下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成败得失是非常有必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也终将受益匪浅。

一、 电视民生新闻影像表达之问题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借以“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信息,它自然离不开电视传播的各种手段和元素。电视民生新闻的工作人员为表现某个新闻信息,要把对象及各种相关的电视元素按照一定的思维有机地组合在电视画面空间中,构成视觉影像。这些综合的影像,即是电视民生新闻传递信息的媒介。电视民生新闻内容的亲民性使得它聚集了不少的人气,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但是也暴露出了其不足和缺点。

(一)影像表达的空洞性

这里的“空洞性”是指影像所表达内容的意义的缺失。在电视民生新闻繁荣发展的时期,不乏很多优秀的精品节目,其中有对民生政策的深刻解读,雪中送炭的帮助等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各种纠纷、煽情报道。电视民生新闻影像表达的内容缺乏深刻性,忽视了意义呈现的重要性。

首先,影像表达的表面化。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像过多的呈献给观众的是细微、零散的生活小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一种复制,没有经过细加工,只是停留在“真实呈现”的层面上。过于平面化的影像,没有在认真筛选题材后深刻挖掘画面背后的意义,只是简单的拷贝。水沟堵塞、交通混乱、争抢打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等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片段被摄像机搬到了电视荧幕,受众就好比在现场围观的群众。

其次,影像表现的刺激化。在电视民生新闻大量被复制的年代,以求新、求异来赢取收视是可以理解的,但创新的内容和度却不是可以随意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中就出现了刺激性内容过多的问题。如以无穷无止的黄、赌、毒等负面新闻来吸引观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这几乎是大部分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必备内容;以暴力、血腥、虐待等富有感官刺激的内容来刺激观众;以灾难事件、突发事件等为噱头来吸引观众等等。虽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但其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是必须要积极向上的,不能因为某类信息的不断传播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转变,这将是任何一个人都承受不起的。电视民生新闻正在走入这样一个雷池,为了赚得收视率,不惜使用煽情性、负面性、刺激性的画面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惜用形形色色的影像内容来刺激观众,久而久之,将会造成观众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的不断下降。

(二)影像表达技法的普通化

虽然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不需要太多花花绿绿、形式各样的特殊拍摄技巧,但必要的影像技巧是不分节目类型的,运用恰当的技法能提高整个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档次。电视民生新闻是以讲述社会新闻为主,影像表达手段的形象性有利于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也有利于增强信息本身的趣味性和立体性。

画面语言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讲究。单从画面角度来说,有些新闻节目连画面基本的水平线都无法找准,导致画面产生倾斜,更不用说去讲究画面布局的黄金分割比例了;画面构图随意、松散,镜头画面的主体模糊、不突出,结构时有不完整,不能及时捕捉到具有表现力和富有特殊意义的画面;有些完全可以用侧光或者顺光拍摄的画面,却因为不经思考的逆光拍摄,最终导致画面的明暗反差过大,影响了整体的质量和事件主题的表达;有些画面由于场景光线的过快变化而没来得及调整光色平衡,导致画面的严重偏色;还有些只要稍加思索就能用影像符号很好的表达的画面却在拍摄过程中被一带而过,甚至完全忽略等等,这些问题在众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屡有出现。画面是一个完整视频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要想真正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就得先从画面语言入手,力争做到尽善尽美,使观众先从感官上接受。

二、电视民生新闻隐性拍摄之问题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总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身“民生”问题就是偏向敏感性的问题,而隐性拍摄就成了一把双刃剑。比如在一些揭露黑幕或者某种隐私的民生新闻当中,为了能秘密地揭示真相,电视工作者往往采用隐性拍摄或者采用偷拍的形式潜入到事件中,成为目睹事件的一名当事人,用隐蔽的拍摄手段报道客观事实。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真正能拉动收视率的要属曝光类新闻,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电视民生新闻隐性拍摄缺乏技巧

不可否认的是,隐性拍摄使得电视新闻实现了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但是要用好隐性拍摄技巧却绝非易事。隐性采访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现为,画面摇摇晃晃,声音嘈杂,缺乏美感;很多隐拍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的,使得最终的画面较暗,看不清楚事件人物或者拍摄的主要对象;很多有震撼力、非常真实的隐拍资料被不经整理地搬上电视屏幕,造成视觉混乱和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期节目中隐性采访的比例和显性采访持平或者高于显性采访。使用不好的隐性拍摄非但不会给节目带来收视率,还能减退观众观看的欲望。

(二)隐性拍摄是一把双刃剑

多数情况下,隐性拍摄是采用记者“扮演”的方式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如要揭露售卖假发票的现象,新闻记者就要扮演成买票者;如果拍摄卖淫嫖娼现象,新闻记者就要扮演成嫖客或者当事人;揭露奸商的不法行为,新闻记者就假扮为买产品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采访的价值甚至大于显性采访,它记录下的是最真实、最生动、最直观的现场,它在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猎奇欲、偷窥欲后,却造成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日渐淡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在以低层次的感官刺激作为市场卖点,“暗访脱衣舞”“公关先生调查”“陪聊女解密”等屡见不鲜。试想一下,如果打开电视机,频繁看到暗访的记者询问“有小姐吗?”“多少钱一晚?”等等诸如此类的有关黄、赌、毒的诸多负面性新闻事实时,试问有多少人还能心态平和,还能依旧对社会抱有纯真美好的幻想?这是隐性拍摄背后给予我们的思考。对于隐性拍摄的度,是否应该点到为止。

在涉及感情、家庭等事关当事人隐私问题的时候,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不惜亮出他人的隐私,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会对被采访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人身伤害。“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它现在之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电视民生新闻大量运用隐性采访固然有其题材的原因,但是媒体在使用隐性采访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原则,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画面的紧张刺激而放弃常规的显性采访,隐性采访只能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隐性拍摄固然有它无可取代的优势,但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种种疑问,在信息膨胀化,法律、道德意识淡薄化的今天,对于隐性拍摄,或许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超出新闻本身的思考和传播效果。

三、电视民生新闻个性特色之问题探析

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核心,要找到两者的制衡点,不能只顾其一;一档电视节目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要有特色,打造出强势品牌,才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民生新闻也不例外。

然而,作为在中国电视里“克隆风”中的常胜者,无论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曾经引领了电视新闻业的改革——《南京零距离》,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复制的命运,从内容到形式再到风格,短暂地几年之后,民生新闻就遍布了中国电视的各大卫视甚至县、区级的卫视,全国范围内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内容的重复、肤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新闻题材,在同一台栏目或者其它台的民生栏目中被反复的播放,比如刚在某个民生新闻中看到“某某”坠楼身亡,随后跳台到其他台又看到了同样一条新闻,而在随之其后的第三个节目中又会再次出现。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当然,没有文件规定一条新闻就只允许一个栏目播放,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任何节目都不会放过,关键是如何播出或者以什么样的独特视角播出这样具有“重复性”的新闻内容,这是决定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节目在开办之处都要定位自己的节目特色,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上,在制作新闻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节目的特点和定位来组织,牢牢抓住自身节目的个性特色,不要在一阵阵的克隆风中迷失了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播放出来,观众看到、体会到的也才会不同,这样以来也避免了新闻重复产生的怠倦之感。 内容的肤浅,在电视民生新闻常态化的现状下也变得越来越常态。

(二)形式的克隆、单一

形式好比绿叶,会对节目起到一定的陪衬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克隆风引起的不仅是内容的同质,更为严重的是形式的克隆。

第一,新闻+主持人评论的主持模式。纵观所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管节目的“人”如何转变,其“宗”却仍然是主持人评论新闻的模式。

第二,无限复制的商业包装。一般会有根据舆论调查参与者电话在演播室抽奖,观众评选好新闻抽奖,进社区送大奖、线索奖、金点子奖等等,形式基本雷同。而其中的奖品也是从家具、手机到现金、汽车不断轮回变化。这些抽奖的项目也已然成为了电视民生新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和部分观众的最大看点和关注点。

第三,新闻节目+相声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被各大卫视民生新闻节目用滥的了。

(三)统一化的娱乐风格

首先是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娱乐化。民生新闻的特点决定了主持人可以采用非严肃的话语来向观众说新闻,关于非严肃的界定比较模糊,以至于电视屏幕中到处充斥着主持人调侃的主持风。这种近乎口语化的话语,会让观众有亲近、亲切、通俗易懂之感,但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疑问,娱乐风的盛行,能否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摆脱低俗化的怪圈。

其次是新闻选题的“娱乐化”。一些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不惜选用争吵、打架、血腥暴力题材的新闻为噱头,其中不文明的话语和行为让观众看后既倍感无奈,又忍俊不禁。再者,民生新闻的某些新闻事件在拍摄过程中不注意保护事件当事者的隐私。“比如在播报一起交通事故或者凶杀案件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镜头中的斑斑血迹,惨不忍睹的尸体,甚至面目全非的死者的面部特写,没有经过深加工和思考,把严肃的新闻事件游戏血腥化了。民生新闻的世俗化倾向和平民化追求,不能成为庸俗化和游戏化的挡箭牌,严肃新闻最忌讳娱乐化和游戏化。王朔式的调侃、幽默、反讽、情绪化不适合于电视新闻传播,戏说式的话语方式也不适合电视新闻传播,真理与谬误在这里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再亲民也终究逃不开“新闻”这一范畴,短暂的娱乐风会给人带来轻松愉悦之感,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长期发展和生存而言,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民生新闻受众层次比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低层次的受众占有率容易被人怀疑价值贬值,因为这部分人的购买力、社会影响比较低。”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电视问题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