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首创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4-04-29 00:44李增添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不断涌现的过程。人民首创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本质,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

[关键词]人民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本质;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0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CZ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增添(1982—),男,广东龙川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因素。人民首创精神是指人民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状态和面貌,是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升华和展示,是一种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智慧和勇气。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勤劳勇敢、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等。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凝结,是人民大众自己的理论;人民首创精神在现实上是中国精神的弘扬,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不断涌现的过程。

一、人民首创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理论、解决中国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应该归结于其实践的本质和力量。“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P152)人民群众正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无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清中国具体国情,还是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结合”,都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和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解释规律、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其科学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作为人们观察和分析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其真理性来源于实践,又被实践所检验;其伟大力量在于为各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又在于同各国具体实践相联系。从其价值观念来看,马克思主义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作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学说,要激发科学理论的威力和活力,就应该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通过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满足人民大众需求而得以真正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际上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促进了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毫无疑义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科学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必须与客观实际相联系。人民群众之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真理性和实践力量,是因为在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意愿、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历史表明,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难以成功。

二、人民首创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任务和内容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五四时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极为突出,中国先进分子为寻求改造中国的方案,积极引进、研究发达国家的新思想、新制度、新方法。许多刊物都以革新社会为办刊宗旨,如《新青年》、《新生活》、《新生命》等宣传各种救国学说。经过反复比较和探索,一部分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意识,形成的崇尚科学、倡导民主的社会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面临的是中国革命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农民运动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P136)。人民群众的力量、智慧和意志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新民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包括农民阶级等在内的人民群众。毛泽东等人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让人民成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由此,毛泽东思想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总结人民实践、集中集体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把历史主体与群众路线、价值主体与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从人民创造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譬如邓小平支持人民的发明创造,“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P382)。邓小平理论重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等;科学发展观重视国家发展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重视向实践学习、善于向人民学习。

三、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十个结合”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解决我国发展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生活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和人民意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刻研究国情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时俱进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实现人民发展意愿。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发展变化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因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P248)。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是观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推进改革开放、谋划科学发展的基本维度。只有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才能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前提,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们建设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开创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才能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惠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把握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推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进行“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课堂,人民群众是这个课堂上最高明的老师”〔5〕(P305),因而中国共产党要拜人民为师,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既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又是由不同个人群体构成的社会实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勇于创新、善于创造、乐于创业的精神,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素理解和过程运行。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防止认识片面性和经验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良性运行。

总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多来始终牢记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