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列宁的农民问题理论及现实意义

2014-04-29 00:44伊全胜张抢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列宁

伊全胜 张抢

[摘 要]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经济文化落后,是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的小农国家,所以农民问题也是制约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列宁农民问题理论成熟的标志就是列宁决定苏俄政策由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认真研究列宁农民问题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农民问题;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K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1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问题研究” (11E006)。

[作者简介]伊全胜(196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列宁农民问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917年10月7日,列宁领导俄国人民通过暴力革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为了保障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稳固农业生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了关于农民问题的完整理论。

一、列宁农民问题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没有把农民视作革命的同盟力量,而是把农民看做敌对阶级。列宁认为沙皇俄国时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是对苏联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威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宁曾认为小农经济的农业小生产是经常的、每时每刻的、自发的和大批的生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此同时列宁迫于国内外严峻战争形势的需要,急于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在农村实行集体化、公有制。决定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1918年5月,列宁在颁布的《粮食专卖法令》中规定:“必须向囤积余粮的农民、资产阶级和其他资产阶级展开无情的、恐怖的斗争。”“凡有囤积余粮的,而不把余粮运到收购站者,一律宣布为人民的敌人,判处十年以上的徒刑,没收全部财产,永远驱逐出社。”为此,苏维埃俄国专门成立了征粮队到农村惩罚囤积余粮、拒不上缴的农民。这种强迫收粮的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苏俄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余粮收集制牺牲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和不满。1921年春天,苏俄国内战争取得连续胜利,但苏维埃政权没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收集制,农民的不满情绪开始加深变成了绝望情绪,从消极对抗余粮收集制到开始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以至于出现影响严重的喀琅施塔特士兵哗变,致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促使列宁对农民问题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列宁开始思考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实践,列宁开始认识到,当时历史条件下,十月革命虽然是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这并没有改变苏维埃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的客观现实。俄国革命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并稳固苏维埃政权就不能忽视农民利益诉求。必须团结农民阶级,考虑农民的经济、政治要求。因此,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果断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和余粮收集制的实行,并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取代战时共产主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能立即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方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及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1〕历史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不仅减轻了苏俄农民的沉重负担,消除了农民对苏俄政权的敌对不满情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的农业发展。也使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重新建立起联盟关系。列宁不再将农民阶级视作敌对阶级。他说:“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的形成。

二、列宁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新经济政策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诉求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使农民的切身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破坏了工农联盟。针对战时共产主义和余粮收集制造成的严重后果,列宁提出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通过新经济政策赋予了农民自由处置剩余农产品的自由,和自由选择土地耕种形式的权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国内矛盾。同时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列宁指出,必须把工农业生产成果与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根本上调动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结合的基础上面,我们不指望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办法,必须以同农民利益结合为基础。

(二)利用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合作社这一商业形式比私营商业有利、有好处,由合作社便于把千百万居民以至全体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而这种情况,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观点来看,又是一进步。合作制经济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把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比较容易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3〕列宁认为合作社制度更加有利于国家宏观掌控,监控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促使小农经济逐步社会化。列宁认为合作社是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联合农民阶级的重要方式。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列宁在《论合作社》中表明,苏维埃国家应当给合作社以财政上、法律上的援助支持。因此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就主张在实践中建立合作社制度。

(三)吸收优秀农民参政议政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80%的人口属于农业人口。因此列宁指出,农民是苏维埃俄国的决定因素,必须保证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列宁认识到了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决定力量。因此必须巩固农民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还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列宁在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在组织上的任务,就是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领导者和组织者。这一项巨大的工作,现在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4〕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这一时期,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农民自治管理的村级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发展,作用不断变大,在基层苏维埃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中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

(四)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列宁认为阻碍苏维埃俄国发展进步的原因不仅仅是农业经济落后,农民贫穷。而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1920年俄国国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文盲。这些文盲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农民文化水平低,文盲多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也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从而成为制约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列宁主张开展农民的文化教育,首先工人帮助农民,利用城市工人的教育程度高的优点,帮助农村成立文化教育团体,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节省经费用于发展农村识字教育,发挥人民教师作用。

三、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列宁农民问题理论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理论产物,由于我国和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具备一定的相似形,因此列宁农民问题理论对我国在新形势下解决农民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时俱进的发展认识解决我国农民问题。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基于对俄国国情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薄弱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知识与政策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我们解决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提供对策。保障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仅要减轻农民负担,更要增加农民收入。在保障农民经济权益的同时,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提高农民政治地位。加大对农家文化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参 考 文 献〕

〔1〕〔3〕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