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燕
摘要:目的 血液透析过程中内瘘针脱出是引起患者失血过多,甚至死亡的较大护理风险之一。让护士了解防止内瘘针脱出重要性,减轻护理风险。针对我科2011年年底不良事件回顾,发现我科2011年发生6例内瘘针在透析中脱出。今年我科实行严格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 将全科的护士集中开会研讨,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集思广益后归纳成几条关键实用护理防范措施。电脑打印出来,人手1份,再次集中全科护士现场操作学习。做到人人领会,严格执行,定期检查。结果 全科的护士对护理防范措施完全理解并实施,近1年来无发生内瘘针脱出。结论 护理防范措施到位能杜绝内瘘针脱出的风险。
关键词:护理防范措施;血液透析;内瘘针脱出
血液透析患者因为透析时间长,有的患者会不自觉的活动内瘘侧手臂,有的因为护士在调整内瘘针后没更换胶布,还有的因出汗引起胶布松脱等,导致内瘘针半脱或全部滑脱。引起不同程度的失血。严重者因出血过多休克死亡。所以在血液透析中防止内瘘针脱出致关重要,针对我科患者不同的情况,针对性做好护理防范措施,现效果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均为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长期血透患者,男82例,女59例,年龄23~91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有部分是中风后不合作者,老年人记性不好的,轻度老年痴呆的,期间这些患者共完成血液透析达33506次。
1.2方法 将2012年1~12月透析患者作为干预组,2011年1~12月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2月护士通过学习护理防范措施并严格实施,每月固定护士分管区域患者。对照组则是往年9个月来发生的内瘘脱针与透析患者的百分比。
2护理
2.1将全科的护士集中开会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集中大家的有效措施后通过归纳后再组织学习并给予严格实施。实施初期由护士长及年资高的护士检查措施实施的情况,有不合格的随时指出并改正。针对特殊患者增设记录本,由年资高的护士评估全部的患者,针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年老,烦燥不合作,记性不好等的容易导致内瘘针滑脱的患者记录在本上,并写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注意的事项,如当班有特殊情况则组长记录上本。将记录本固定放置,便于翻阅,并要求护士交接班时要先看看记录本有无新的内容。
2.2改变常规胶布的固定方法[1] ①穿刺完毕,第1条胶布卡住一侧针翼下方,紧贴针翼根部且不可太倾斜。高位穿刺者最好将第一条胶布卡住两侧针翼下。②第二条胶布盖住针眼并固定针翼。③第3条胶布以桥型固定针管,要求胶布围绕针管一圈,胶面粘合。④必要时再用胶布加固,特殊患者用绷带加强手部固定。⑤反方向穿刺者用2把止血钳固定,动静脉长管的红、蓝夹子在止血钳上方。
2.3固定注意事项 ①穿刺时穿刺针进针的长度≥2/3。②消毒药水干后再贴胶布,汗出者须擦干并及时更换固定。③穿刺部位治疗巾呈敞开式,尽量不覆盖。④固定的床单或扶手布套必须稳妥安全,避开扶手的夹缝位。⑤定时观察胶布固定情况,必要时打开针口敷料观察针头位置。
2.4上机护士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固定方式。对年老记性不好的合作能力差的患者實行约束带固定内瘘侧的手。有些特殊的患者给予订制匹配的石膏托并用绷带固定。每班责任护士上机后重点核对胶布固定情况,有无松动,或者发现胶布固定不够的给予加固。
2.5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松开胶布调节内瘘针位置,一定要重新使用新的胶布固定。对于喜欢坐起的患者用止血钳将管路环形固定在患者上臂衣袖上,以防止臂部活动把针头拉出。
2.6除常规巡视检查内瘘针处胶布固定情况及内瘘针有无松脱的危险外,凡出现机器报警在给予消除报警原因的同时一定要检查内瘘针固定情况。
2.7护理防范措施学习并实施前后结果两组比较,见表1。
由表1通过护理防范措施学习并实施前后结果两组比较,结果证明,内瘘针不完全脱出患者数比于远比对照组少、而且没发生内瘘针完全脱出例数。大大减少了因内瘘针滑脱大出血的风险。
3讨论
3.1血液透析中一般动脉泵转速约200~300 mL/min,一旦发生静脉针脱出,可以想像出血的量是多少?透析过程中患者反应极其慢,优其是老年患者对出血毫无知觉,而就在内瘘针脱出的1~2 min内就可以引起失血过多发生休克,甚至死亡的严重问题。
3.2而现在透析机只有出现静脉压底到一定的限值机器才会出现静脉压低报警,如果是等待机器报警再发现内瘘针脱出,那将会出现患者及医务人员都不想发生并不能接受的事情。静脉针的脱出(VND)所致的大失血就是血透中最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加强风险预防的管理是透析患者安全透析的保证[2]。而且动脉针出也因为内瘘压力大,也会出现大量出血。所以值班护士必须高度重视内瘘针脱出的危险性,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坚决杜绝内瘘针脱出。
参考文献:
[1]高爽,王治国,周伟,等血液透析中静脉针脱出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高爽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1):20.
[2]孙宝华,邹薇红.血液透析风险的护理管理及预防[J].哈尔滨医药,2011,31:4.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