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 实现有效教学

2014-04-29 14:50李春招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有效教学创设

李春招

【摘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点燃一个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串起一堂课;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让一节课升华”,问得有价值,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能够旁敲侧击,能够因势利导。只有保证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才能保障一堂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问题 创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9-02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高效掌握化学知识,提高思维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部分教师对化学问题情境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教学中不时出现虚假、过度问题情境,以致于课堂教学去化学化、低效化现象还很普遍。因此,如何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创设有效化学问题,以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从情景化问题入手 确定学习目标

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人员经研究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习者获得它们的情境。即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在具体情境中运行的,知识是情境化的,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容易进行迁移。

【教学案例1】盐类水解的引入

问题情景1:我们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属表面,为什么可用NH4Cl溶液作为金属表面清洗剂?这是利用了盐的什么性质?

问题情景2: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是农村常用的钾肥,但草木灰不宜与用做氨肥(如NH4HCO3、 NH4NO3)混合使用,为什么呢?(与生活联系,激发兴趣)

问题情景3:我们知道NaCl的溶液呈中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以联系生活的事例入手,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始于疑,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引发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的境界。)

因此,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人类的生活着手,从学生进入良好的心境入手,从新老知识的结合点着手,让学生进入一个求知的佳境。

2.从递进式问题入手 自主构建知识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教学案例2】盐类水解的原理的建构

问题组1. ① 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②CH3COONa溶液哪些微粒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若反应,结果怎么样

③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还相等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探究盐类水解原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得出由于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减小,从而使得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则溶液中OH-与溶液中H+浓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堿性。)

问题2. 通过上述分析,你能书写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吗?

问题组3:①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的逆反应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②为什么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用“■”?

③分析并比较C (CH3COO-)与C (CH3COOH)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条理清楚、系统连贯、层次递进式“问题组链”展开教学内容,为讨论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特征和结果建立了清晰的框架。即揭示了矛盾,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对概念的构建。)

问题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pH值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差异,拓展思维,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与盐中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的强弱有关,得出越弱越水解的规律,有效的形成学生自主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构建。)

化学的知识形成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这些问题分层次驱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的解决方式,也许这种理解在教师看来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有意义的。

3.从独创型问题入手 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师道尊严,“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这种模式教学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其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感到骄傲。”所以,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背景,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的可能;或让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并进行自行想象、解决,给予其锻炼思维的机会;或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教学案例3】《选修1》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的教学

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完学生的问题,笔者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我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问题探讨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前人走过的,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方法结论,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发现过程,都是创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结论和方法应积极加以推广,有时即便有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从并进式问题入手 突破解题思路

弄清问题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它的任务是获取题目提供的各种信息,以供思维加工。准确、充分地感知题目信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提出如下问题:①未知条件是什么?②已知条件是什么?③是否有隐含条件?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怎样做?

【教学案例4】以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5题第(3)小题为例,结合题目特点设置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以及提高得分率的技巧。

题目: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探究小组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水合肼(N2H4·H2O)。

CO(NH2) + 2NaOH + NaClO

= Na2CO3 + N2H4·H2O + NaCl

实验一: 制备NaClO溶液。(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3)因后续实验需要,需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测定反应后锥形瓶中混合溶液的NaOH的浓度。请选用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

提供的试剂:H2O2溶液、FeCl2溶液、0.1000mol·L-1盐酸、酚酞试液。

问题1:反应后锥形瓶中混合溶液的成分什么?

问题2:混合溶液中NaClO溶液存在对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测定NaOH的浓度有干扰吗?如有干扰,又有哪些干扰?

问题3:试题所提供的两个试剂:H2O2溶液、FeCl2溶液,对这小题提供什么解题信息?从价态观的角度分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上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NaClO溶液不仅会消耗盐酸,还会由于NaClO的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即对测定NaOH的浓度有两种干扰,因此必须用H2O2溶液或FeCl2溶液其中一种除去NaClO;根据FeCl2的强还原性,易被NaClO氧化成Fe3+,Fe3+會与NaOH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对测定NaOH的浓度又有干扰,因此选择先用H2O2溶液除去NaClO,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 0.100mol·L-1盐酸滴定,重复上述操作2~3次 。)

所以,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当用原有解题方式解决受阻时,应教会他们先如何将实际问题或题设的情景予以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选择、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然后用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改造)、重组等方法来探寻新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问题要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创设有效问题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促进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有效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一定会推动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实施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毛东海.《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2012(12)

[2]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薛伟军.《高效课堂从有效设计问题开始》[J] .化学教与学,2012(3)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有效教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