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临朐一中的政治课实行“六环节”的方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所谓的“六环节”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合作的交往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笔者通过“六环节”教学法的成功应用,希望与各位同仁相互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政治课;“六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37
临朐一中落实“六环节”教学法实施方案,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既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课改中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新课程要彻底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不能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没有失误。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年龄不一样,其心理发展表现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反应能力有快、有慢,有人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有人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人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成就……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3.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教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二、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1. 学习环境的生活化问题。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2. 学习环境的信息化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环境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
四、倡导互动合作的交往方式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的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纵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六、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好还是差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教师观念的转变,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角色的定位,课堂的调控能力等都有可能影响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其他方式,替代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