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味”教学

2014-04-29 14:33马德志张小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风格本真

马德志 张小红

摘要:科学教育贵在求“本真”,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本真”的探求需要教者和受众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科学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发展中的必然性,拟从“声”、“味”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科学教学的优势及可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声味;本真;风格;生态课堂;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00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科学方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积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主体、以科学问题为中心,整合教材、生活经验与体验等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等主导角色。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科学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发展中的必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声”、“味”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科学教学的优势及可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百家争鸣,建构生态科学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给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为理想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机会。

1. 依托“难度适中的问题”,激起生生互动之声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疑问的声音,学生也必须要有疑问。新课标标准建议,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要有交流的过程。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究,才有利于师生之间彼此了解、相互融入。

如在教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电生磁》的部分内容时,笔者出示一只正、负极已模糊不清的蓄电池、一段导线、一根铁钉、小磁针,让学生设计一种判断蓄电池正、负极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实验方案。这时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笔者,接着开始相互讨论起来。而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就是这种声音,因为“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滋长发展起来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疑问、破解疑问、再疑问的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疑问之声贯穿于课堂之中是必要的。

2. 借助“适度开放的问题”,激起张扬个性之声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教师若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时,笔者提问:“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的,但是水的特点大家知道多少呢?”同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密度计、弹簧秤、压强计、天平、量筒、烧杯、细线、石块、木块、尺子、白纸、蔗糖等。 放手让学生探究,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学生在课上自主讨论和交流,此时笔者在学生中巡视,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在思维空前活跃的氛围中,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笔者也听到了铿锵有力、层层递进的回答声:

(1)水的内部有压强,且大小不同。依据是: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时,U型管两边液面高度不同,随放入深度不同而不同,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且大小不同。

(2)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依据是:木块放入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小石块在空气中和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不一样,说明水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会产生浮力。

(3)密度计测出的密度与天平测出的密度不一样。

在本节课中,笔者结合自己生态科学课堂的教育实践,注重关注学生的声音,因为教学行为的许多成果确实都是在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产生的。

3. 基于“错误”,激起层层递进之声

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曾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谓的“错误”不要怕,应时刻以学生为本,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暴露的错误来深化教学内容,或让学生纠错,再度引发学生探究,发展新思维、激发创新,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推向高潮。同时,有个性的见解也是学生的创新火花,更是学生认知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体现。

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汽化与液化》中的蒸发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液体蒸发时,周围环境中温度会降低,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的原理,笔者让学生先读出温度计在空气中的读数,然后将温度计浸入酒精,读出其在酒精中的读数,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观察此刻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实验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了。接着,让学生解释温度计读数变小的原因,一位学生说:“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了室内空气的热量,使室温降低了。”对于学生的回答笔者颇为意外。随即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样的解释不合理,因为蒸发酒精量太少,不可能使教室里的温度有明显的降低。”笔者进一步激励他们要用事实说话,收集证据来证明以上解释是否正确。经过一番议论和思考,一位学生说:“只要用两支温度计就行了。一支的玻璃泡是干的,另一支从酒精中取出后,放在一起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都会变小。”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讲“错误解释”作为新的问题,将有助于展开新的教学探究活动,重新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二、潜滋暗长“多味”生,有效课堂求佳绩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要熟谙专业知识,通识心理学要义,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这样的潜滋暗长,润物无声,可以让“趣味”、“醇味”、“回味”等多味生发,从而构建有效的科学课堂。

1. 设“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趣”是构成创新意识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源泉。好奇来自兴趣,兴趣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并内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主动创新思维的巨大动力,还能促进智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往往不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营造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教材与生活内容的联系,依据问题学习理论,根据学生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努力创设趣味的课堂情境,如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巧妙地利用悬念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

例如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笔者出示了一幅美丽的玫瑰画和一只用回形针夹住的纸蝴蝶,问:“有哪位同学能让这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笔者请了两位很有自信的学生上来演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笔者说:“看我的!”全班同学的目光集中在我身上。当笔者把藏在手指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时,蝴蝶也随着起舞了,学生们更加诧异了。这样,以奇趣入境,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了学生高涨的思维。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如此“趣味”的教学,经过长期的训练,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有趣味的课堂定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主动的互动参与也会使科学课堂有声有色,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2. 设“醇”味,培养学生的科学神韵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要求教师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不忘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教材中也会通过科学史的内容有所体现。

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育科学的精神,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阿基米德受浴桶中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浮力原理及杠杆原理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生动事迹等。

通过这些丰富的科学史料,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志向,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的创新毅力。

3. 挖“回”味,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力求给学习活动划上句号。相反,应该让学生带着理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学习的进一步延伸、知识的再次升华。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值,从中有所启发,能在心中激起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的“深化”、“活化”上下功夫。特别是书本的理论知识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如教学《神奇的激素》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懂得了“农民为什么用其灭草”;学了“蒸腾作用”,明白了“移栽树木要去枝条”;学了“根会吸收水分”,知道了“要带土移栽树木”等,让学生在领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到科学可以使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悟到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声味”教学措施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声味”教学,让科学教师和学生都在课堂的自然、自由和相对逼真的情境中游走,让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搏击的有力双翼。同时,笔者坚信,与时俱进的“本真”探求是有个性的、有生命力的教学行为,对建构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的生态科学课堂具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风格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