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丽丽
[摘 要]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数据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与ERP系统的联系,指出目前企业在大数据时代构建ERP系统的重要性,构建ERP系统是企业实现内外数据相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大数据;ERP;企业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2. 022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2- 0037- 02
1 什么是大数据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数据目前虽颇受关注,但至今概念尚没有统一。一般认为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挖掘、处理、并整理成为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做出经营决策的信息。它是在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创新。
1.2 大数据的特征
一般认为,大数据有“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简单归结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使用,所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数据量巨大(Volume),即数据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2011年IDC统计的全球数据量是1.8 ZB,目前,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量已达2.2 ZB,并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而PCWorld预测到2020年时数据量将达到新高度,届时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0 ZB。40 ZB的概念不好理解,如今计算计量单位主要是TB、PB以及EB,1 ZB=1 000 EB=100万PB=10亿TB=1万亿GB,40 ZB就相当于40万亿GB,这个数据还不好理解的话那就人均一下,到2020年时全球人均可以分得5.2TB的数据量。
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即数据类型不仅仅包含结构化数据也包含非结构化数据,相对于结构化数据而言,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包括音频、视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信息,这些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流动速度快(Velocity),这一特点理解为可以更快地满足客户实时性需求。现在,数据的实时化需求正越来越清晰。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开车去看电影,可先在移动设备上查询最新电影、影院、票价信息等,也可以查询行车路线,了解其他人对影院相关信息的评论等等。
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相较于以上3点,最后一个特征是大数据的最终意义——获得洞察力和价值。张亚勤说,大数据的崛起,正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迅速发展驱动下,呈现这么一个过程:将信号转化为数据,将数据分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为知识,以知识促成决策和行动。即为了提取人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挖掘来获取。
2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来新的技术浪潮,数据的存储、挖掘等技术问题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大数据的应用将极大地降低企业投资和维护成本,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大数据所包括的各种数据,如用户数据、市场数据、业务数据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企业的信息资产。如何运用和管理好这些资产,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1 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数据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对海量数据的应用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选择发展型战略、收缩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并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另一种竞争战略大数据战略成为原竞争战略的支撑。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今天,人们做决策仍然更多地凭经验和直觉,其弊端显而易见,在大数据时代,管理者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依赖于数据,数据是未来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将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大数据将改变企业决策的形式,企业决策不再是传统的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管理决策成为智能化决策,通过对业务、客户、市场、竞争对手等的分析,挖掘大量内部外部信息,对市场做出有效预测,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做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
2.2 大数据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降低投资及维护成本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减少企业实现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人员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数据使用的同时还将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通过有效的渠道掌握用户信息,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麦肯锡公司声称,如果美国医疗产业采用大数据,全美医疗费用将削减8%。目前,大数据在金融、电信等行业已出现规模化应用,2012年大数据IT应用市场规模约17亿元,到2015年,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4.96亿元。
2.3 大数据促进企业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今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企业需要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生存,如何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定制客户专属的服务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大数据的使用将使其变得更加容易,通过了解客户的偏好、诉求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差异化路径找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途径。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为企业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3 ERP系统与大数据的联系
企业资源计划或称企业资源规划简称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最初被定义为管理应用软件,之后迅速为全世界商业企业所接受,其管理思想经过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IT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基础数据、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数据的大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体现,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通过对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平衡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协调优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通过建立各个功能模块,例如财务模块、供应链模块、生产制造模块、营销规划模块、人力资源模块等即使各部门内部业务井井有条,又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在用ERP软件作为其决策的工具和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其功效可见一斑。
ERP在中国普及了30年,可以说就像企业的数据仓库,储存着企业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等几乎全部的数据,ERP处理的是数据,结构化的数据。ERP提供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是连续的,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作业,ERP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问题,起到规范流程,相互监督的作用;同时,ERP系统也很容易使数据实现共享、快速查询、汇总,为管理者有效地提供企业信息,从而加快企业对外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ERP作为企业内部处理结构化数据的系统,如何实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衔接,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取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等数据,做好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业务效率,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和要求。
4 企业构建ERP系统的优势、必要性
ERP可以将业务模式数据化、用户行为数据化、员工管理数据化。企业要想做好大数据项目,首先要确定可以衡量的目标和可以衡量的业务结果,因为实现大数据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企业转型创新,企业需要充分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自己所在的行业。而当企业用户不知从何入手时,可以借助供应商的帮助来梳理业务,ERP系统是实现这一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的数据是小数据,而企业需要分析利用的更多的是来源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把企业内部的数据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利用,形成综合竞争力,才是企业的管理创新点。企业需要的越来越多的数据将来源于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整合。
根据预测,大数据挖掘和应用可以创造出超3万亿美元的价值,因此,数据将可能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企业应更加注重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提取。ERP系统可以全面整合企业内部数据,配合电商、社交、互联网、物联网等外部大数据,从而帮助企业充分挖掘急速增长的内外部数据价值,发现和把握商机,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的协同办公和产业链的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
信息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企业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在一起,建立共享机制,才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另外,信息化的管理可以给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有利于管理者更有效地提出策略,加强集中管理,成倍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ERP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在大数据时代,ERP与大数据的捆绑将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5 结 语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的到来,使得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数据的提供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弥补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投入成本巨大,收益较小的缺陷,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各行业实现其有效价值的最佳途径。企业将ERP系统与大数据结合,可以真正实现内外资源的完全整合,企业信息化不再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而是整个社会企业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业务流程的完善,信息化的建设,管理的创新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波波.大数据的信息力量[J].电脑迷,2014(3).
[2]王秀景.大数据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2).
[3]吴炜.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