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 陈学东
[摘 要] 本文针对企业容易忽视的HRM成本问题,从HRM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引入科学的HRM系统行为,通过引入成本陷阱概念,确定了陷阱因子Φ和Φ′作为临界值和是否引入HRM系统的判别标准,以此构建了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论文设计了3种具体算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价值。据此,论文最后提出了HRM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HRM;成本陷阱;陷阱因子;预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2. 001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2- 0002- 04
1 引 言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以下简称HRM)是管理学研究的经典领域之一,由最早的人事管理到现在的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以下简称HR)研究阶段跨越了两三个世纪,HR一词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归结为3个方面: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以及综合研究。积极方面研究认为HRM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有利于实际管理,该方面的研究包括提升HRM水平对策、HRM各个部分(如绩效考核)等[1-8];消极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HRM的危害性以及不当的HRM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9-13];综合研究考察了HRM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或交叉以及HRM自身的综合评价[14-16]。本文研究的HRM成本问题属于HRM消极方面的研究,即认为提升HRM水平的同时要考虑其自身的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对HRM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HRM的积极方面研究文献众多,但是运用这些成果有时会与HR管理层想达到的目的事与愿违。尽管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策付诸实践,但是HRM水平却并不见成效,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把HRM的消极因素考虑进来,消极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Derek Torrington(1993)指出了HRM的危险所在[9];Carol Boyd(2001)则认为企业的短视行为会使HRM成为雾屏,从而对航空业的健康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0];Daniel A.Verreault(2005)提出了HRM审计的战略风险问题[11];Sugumar Mariappanadar(2012)说明了效率导向型HRM实践对相关利益人的危害[12];Sugumar Mariappanadar(2013)提出了HRM实践对员工的负面影响,研究了关于HRM实践危害对员工以及社会的影响的成本测量问题[13];等等。其中,一些学者又将成本问题作为消极方面的一个重点来展开研究。Hans Juèrgen Drumm(1999)对HRM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探讨[17];Leah Kaye(1999)研究的是澳大利亚的战略HRM之人力成本[18];Aitziber Lertxundi(2007)强调了HRM系统效率评估在分析跨国公司HR实践的转移成本/适应成本的重要性,至于成本构成问题,他也提出了除传统意义上,其还包括系统成本和机会成本等[19];Michael C.G. Davidson等(2010)基于澳大利亚四五星级宾馆的案例对员工流动成本进行了研究[20]。他们的研究涉及到成本构成问题以及测量问题,但是未涉及到HRM引入的成本评估标准问题,这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具体来说,论文从HRM成本角度分析、探析了科学的HRM系统(以下简称HRM系统)的引入标准,提出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2 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
2.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企业的一般性的HRM系统总会存在,但并不见得科学。因此,由一般性的HRM系统向HRM系统转变是企业HR部门的职责所在。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HRM系统策略使HRM效果最好,而成本却最低。于是论文构建了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以选择最优策略。为便于分析,做如下假设:
(1)只从成本角度考虑HRM,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2)只研究HRM成本,侧重的是管理成本,一般不考虑HR成本,将两种类型的成本区分开来,只有当HR一些成本范畴也属于管理成本,才会将其考虑进来;
(3)当企业引入HRM系统时,不考虑HRM系统搜寻成本和比较成本,其他相应成本也暂且忽略;
(4)引入HRM系统相对于企业未考虑HRM系统而言,其含义包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间联合开发以及向软件公司采购HRM系统,而外包HRM系统下企业不必采购专门的HRM系统,直接租用供应商的资源,供应商对企业的HRM负责,并要求企业承担租金,即支付HRM陷阱转移成本;
(5)成本变量的测定允许通过历史成本样本数据来进行参数估计。
可以看出,以上假设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原理,并且也合乎常理。论文据此进行分析并建模。
2.2 HRM成本分析及建模
2.2.1 相关变量及描述符号定义
企业对于HRM系统采取的策略主要有3种:未引入、引入以及外包(分别记为策略A、B和C),而策略的选择与HRM成本(记为C1)相关,因此需要分析C1的构成,这时要考虑不同策略选择前后的相关变量。记企业选择策略A后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消耗的总成本为C0,所得利润记为R0;企业选择策略B后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消耗的总成本为C2(包括研发或采购成本),利润所得为R。当策略A有效时,策略B效果不大(至少要次于A);反之,当策略B有效时,有:
则当Φ>0时,B对应的HRM策略有效,否则,当Φ≤0时,HRM的成本高于给企业所带来的额外利润,企业得不偿失,此时可称为企业进入HRM成本陷阱,而Φ称之为陷阱因子。
需要注意,企业只有选择策略B并且在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后才有可能确定Φ的大小,进而才知道自己有没有掉入陷阱,也就是说,选择策略B之前,企业并不知道自己的安全状况。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组织企业骨干专家进行经验评估,通过严格的指标体系确定HRM系统的可靠性,如可以搜集历史资料,并进行严格的系统试运行估计参数Φ的大小,当时,选择策略B,否则拒绝B。另一方面,就需要考虑策略C,即通过转移风险,将HRM成本陷阱转移出去,这就需要再次引入相关变量。记企业采用策略C所付出的成本为C′,C′主要包括租金,且是企业将陷阱转移出去的成本,故称之为陷阱转移成本;记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得利润为R;记判别企业是否采用策略C的陷阱因子为Φ,当Φ>0时,采用策略C,否则就拒绝。企业采用策略C,将有助于显化并避开HRM成本陷阱。
2.2.2 最优策略分析及建模
当策略集仅有A、B时,用Φ作为判别其是否为最优策略的标准;当策略集扩充为A、B和C时,则用Φ和Φ′作为判别其是否为最优策略的标准。前者较为简单,下面重点分析后者。
当企业采用策略C时,需要支付陷阱转移成本C′,并且此时需要满足:
即策略C下所得的总利润应分别不低于企业选择策略A与B所得的利润额R0和R,否则会出现以下3种情形:
设想若式(7)成立,即策略C相对于A而言,其利润增值部分低于陷阱转移成本,从而策略A优于C;策略C相对于B而言,其利润增值部分高于陷阱转移成本,从而策略C优于B。因此式(7)得出:策略A优于C且优于B,其充要条件为:R0>R。同理,若式(8)成立,有策略A优于C且策略B优于C,其充要条件为:R′-C′
上述结果很好地解决了HRM引入的判别标准问题,可以利用此策略模型进行判别,从而有效地避免HRM成本陷阱。
3 3种策略的算例设计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企业引入了HRM系统(主要标志是HRM系统软件,下同),而另一些企业也正准备引入或外包。笔者设计了3种算例,以验证算法的可靠性。
3.1 针对策略B
D公司在2002年末就引入了HRM系统①,该公司1999-2012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见表2②,并据此计算出每年的总成本。
其中,1999-2002年的数据为引入HRM系统之前的数据,而2003-2012年的数据为引入后的数据。假设只考虑HRM系统对公司收支的影响,先以2002-2003年数据计算。假设公司此时在策略A与B之间选择,于是包括系统购买和实施费用的陷阱转移成本C′暂且不计,由式(3)计算:Φ=9.98>0, 得出:尽管2003年公司的利润少于2002年,但是引入HRM系统却是合理的,即策略B优于策略A。
现在引入策略C,进一步考虑是否可以在策略A、B与C之间选择一个最优的策略,此时需要考虑C′。需要说明,除选择策略B与C后的成本不同外,两种策略的总利润也相差|R-R′|。令ε=|R-R′|,于是,可以通过R′=R±ε来确定R′的大小。需要注意,若策略B、C采用的HRM系统相似度越大,则两种策略的利润差就越小,即ε越小,当两种策略采用同质同价的HRM系统时,理论上ε→0。该公司没有选择策略C,可以认为ε→0,用R代替R′参与运算。根据式(10)计算Φ′=-0.76-C′<0恒成立,又由R′-C′-Min(R0,R)<0,R0>R,查表1知:策略A最优,B次之,C为最次策略。可以看出,考虑了C′之后,最优策略由B变为A。
现在考虑1999-2012年整个数据序列。此时两类数据均有多个数值,由于总收入和总成本数据整体具有递增的趋势,而两组数据的极差较大,因此考虑采用中位数进行运算,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分别将两类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找出1999-2002年段中位数R0=5.31,C0=34.08,2003-2012年段中位数R=5.71,C2=111.09,先考虑选择A或B,计算Φ=-76.71<0,得出策略A优于B。同时考虑策略A、B与C,同样用R代替R′,计算Φ′=-C′<0恒成立,又由R′-C′-Min(R0,R)-0.4-C′,R0
3.2 针对策略A
Z公司目前正在考虑上马HRM系统③,该公司2006-2012年的会计数据如表3④所示,据此计算出每年的总成本。
整个数据序列均为引入HRM系统前的数据,没有后续引入HRM系统的数据,此时要想分析公司的策略,需要对后续数据做出估计。分别做出总收入、总利润和总成本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总利润的序列值因在图上数值较小不易描述,但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序列数据总体上各自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回归分析估计未来几年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序列值,据此计算总利润的序列值。考虑X为年份,X=1表示处于2006年,Y1为总收入,Y2为总成本,通过Spss19软件得出:对于Y1=F(x),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904,接近于1,说明回归模型可解释数据变动的90.4%,表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图2是对应的数据拟合图,直观上看,拟合效果也比较明显。
此外,由于Sig.(p值)为0.001,小于0.05,回归模型也通过了F检验;变量X对应的Sig.(p值)也为0.001,回归系数显著;得出估计的回归方程Y1=2 911.77+2 587.00X。同理,有Y2=971.29+2 627.21X。为便于比较,且预测长期的序列值可靠性会降低,因此利用两个回归方程可预测未来7年的相应序列值,见表4(Y3为总利润的预测值)。
现在可以通过后续数据完备的情况实现算法,为避免重复,以下计算只给出结果。假设公司2014年引入HRM系统,仅考虑2013-2014年数据得出:Φ=-2 667.42<0,策略A优于B;同时考虑策略A、B与C时,得出:策略A最优,B次之,C为最次策略。当考虑整个数据序列时,在策略A、B之间A优于B,在策略A、B与C之间,最优策略为A,B次之,C为最次策略。
3.3 针对策略C
P公司在2004年就将HRM系统外包出去⑤,其近11年的相关数据见表5⑥。
除2003年外,整个数据序列均为该公司选择策略C后的运营数据。先考虑2003-2004年数据。计算Φ=38 135C2±ε,令ε→0,当C2≥38 135时,Φ≤0,策略A优于B;当C2<38 135时,Φ>0,策略B优于A。同时考虑策略A、B与C时,计算Φ′=-C′<0恒成立,又由R′-C′-Min(R0,R)=2 070-C′,R0
现在考虑整个数据序列。选择策略C前部分数据仅一个,不需再处理,后续数据中找出2004-2013年段中位数R′=14 834.5(当ε→0时,有R=R′)。先考虑选择A或B,计算Φ=43 587.5-C2,当C2≥43 587.5时,Φ≤0,策略A优于B;当C2<43 587.5时,Φ>0,策略B优于A。同时考虑策略A、B与C,同样用R代替R′,计算:Φ′=-C′<0恒成立,又由R′-C′-Min(R0,R)=7 522.5-C′,R0
4 HRM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前文一直在利用数理分析研究如何避免HRM成本陷阱,如何在避免陷阱的同时,又提升HRM质量,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笔者提出以下措施:①员工参与HRM。企业应转换思路,企业员工不仅是HRM的管理对象和被约束者,更应该积极参与到HRM中去。员工发现问题针对性较强,并且能有的放矢地管理HR。问题在于很多员工不愿透露问题,承担责任,因此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者应与员工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要有领导气质,又要有足够的亲和力,还要注意积极进行信号捕获和信息甄别,管理人员应细心谨慎,及时察觉各种管理上的漏洞。②建立管理特务侦查系统。这是管理人员被动捕获信息的一种方式。当员工做出不积极反馈信息的“不配合行动”时,管理人员或派出侦查员随时捕获可能需要的有用信息,而侦查员的选择可以是在岗职员,也可以是管理人员本身,争取在被观察人员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相对真实情况的反馈。③HRM重在管理质量,不在部门、子部门设置的多少。需要注意,HRM部门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企业的HR质量就会提升,一个没有HRM部门的企业有时同样可以将HR控制得当,部门组织的作用并非具有绝对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撤销、合并部门的原因。
5 总 结
论文从成本角度出发,通过HRM成本分析和构成引入了HRM成本陷阱概念,研究了陷阱因子Φ和Φ′>0的策略,进一步剖析了HRM系统存在的风险,建立了HRM成本及成本陷阱预警模型,最后给出HRM的策略选择标准,设计了3种不同的算例,并提出一些具体举措试图提高企业HRM质量。
研究表明,当陷阱因子Φ>0时,策略B最优,反之亦反;当Φ′已知且Φ′≤0时,有4种情况:当R0>R时,策略优先次序是:A、C、B; 增加R′-C′
需要指出,论文假设ε→0,当掌握所需相关数据时,可以放宽这一条件,对ε进行参数估计,用估计值代替实际值,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并且更符合实际。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 W Rhodes.Can HR Respond to Corporate Strategy?[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8,9(2):57-58.
[2]David E Terpstra.HRM:A Key to Compititiveness[J]. Management Decision,1994,32(9):10-14.
[3]Bob Kane, John Crawford,David Grant.Barriers to Effective HR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9,20(8):494-515.
[4]Stephen Gibb.Evaluating HRM Effectiveness: the Stereotype Connection[J].Employee Relations,2000,22(1):58-75.
[5]Suzanne Richbell.Trends and Emerging Value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The UK Sce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1,22(3):261-268.
[6]Steve Foster.Creating HR Value Through Technology[J].Strategic Direction,2010,26(8):3-5.
[7]Jana Kolesnikova,Farhad Analoui.Managing Human Resource Romance at Work: Towards a “Considerate”Approa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13,32(1):36-56.
[8]Elise Marescaux, Sophie De Winne,Luc Sels.HR practices and HRM Outcomes:The Role of Basic Need satisfaction[J].Personnel Review,2013,42(1):4-27.
[9]Derek Torrington.How Dangerous i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ply to Tim Hart[J].Employee Relations,1993,15(5):40-53.
[10]Carol Boyd.HRM in the Airline Industry:Strategies and Outcomes[J]. Personnel Review,2001,30(4):438-453.
[11]Daniel A Verreault, Mary Anne Hyland.Evidence for Increasing the Focus on Strategic Risk in HRM Audit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5,20(5):524-543.
[12]Sugumar Mariappanadar.Harm of Efficiency Oriented HRM Practices on Stakeholders:An Ethical Issue for Sustainability[J].Society and Business Review,2012,7(2):168-184.
[13]Sugumar Mariappanadar.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st Measures of Harm of HRM Practice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3,5(2):103-114.
[14]Chris Brewster,Frank Bournoi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European Perspective[J].Personnel Review,1991,20(6):4-13.
[15]Tom Redman,Brian P Mathews.Service Quality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Personnel Review,1998,27(1):57-77.
[16]Greg G Wang, David Lamond,Yichi Zhang. Innovation and Chinese H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blems and Promises-Introduction to Editors Forum[J].Journal of Chine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4(2):105-116.
[17]Hans Juèrgen Drumm.Transaction Cost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with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Employee Relations,1999,21(5):463-484.
[18]Leah Kaye.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Australia:The Human Co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9,20(8):577-587.
[19]Aitziber Lertxundi.Transfer of HRM Practices to Subsidiaries: Importance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HRM System[J].Management Research, 2007,6(1):63-73.
[20]Michael C G Davidson, Nils Timo, Ying Wang.How Much does Labour Turnover Cost?-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n Four- and Five-Star Hot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2(4):45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