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成长的小学阅读教学探索

2014-04-29 07:40周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小学阅读教学

摘要:好的教育应当适合儿童,为儿童所喜爱。小学阅读教学要尊重儿童生命的存在,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学习母语的规律,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通儿童经验的通道,从儿童出发设计教学,帮助其获得成长必需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儿童成长;小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68-04

小学阅读教学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肖川博士曾说:“何为教学?教学是师生视野融洽、心灵晤对、灵感生发、智慧探险的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不确定的模糊美,复杂开放的整合美,它同样也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技艺美与智慧美的融合。”儿童对母语文化的主动吸收和深刻感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站在儿童的视野,珍视儿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真正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1]。

一、尊重儿童生命的存在

1.儿童需要慢慢成长

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是“过程与方法”,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片面追求一教就会、一问就答、一答即准。既然学生回答都很精彩,所有问题都能按教师预想答对,上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事实上,语文课堂无论是知识习得、情感体悟,还是经验判断、价值取向等,或多或少存在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情感需要不符的情况。因此,唯有认识、尊重、把握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循着新方向慢慢前进。

儿童发展潜力巨大。欧美教育者认为,当教师讲得非常清晰、无懈可击时,当教师充分预设全盘灌输时,就把学生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这样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方法、习惯、个性的获得。这样的课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听不到真思真疑,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这就不可能是一堂真正的教与学的课。

2.儿童需要对话时空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二字值得咀嚼,它不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般意义层面的对话,而是基于教学背景和儿童教育生长环境下的对话。这绝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你问我答,当然,教学对话要有这些“问答”和“来往”,师生活动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占比,但这些只是浮动于语言表层的对话。教学的平等对话中,师生要认知慢慢融通、心意渐渐会合、思维争鸣、精神交流和品质共进。既然是平等对话,课堂上师生要交互表达,而且表达见解就不能只是“接纳”和“独白”。反观阅读课堂,以前是“满堂讲”,现在是“满堂问”“满堂读”。教师居高临下,完全忘了儿童对话权益。贾志敏老师说,我们用什么方式安排儿童的现在,儿童将用什么方式安顿我们的未来。课堂上儿童思维缺席,儿童对话时空注销,将会使“为儿童而教”“为儿童的未来而教”成为一句空话。

3.儿童需要潜心思考

语文素养提升需要学生慢慢积累悟化。目前阅读教学往往为了某种功利,教师包办代替,忽略儿童思维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教师思维,没有学生思维,新课程教学之旅还是迷惘徒劳的。没有学生思考的教师思考是虚弱的,缺乏支撑。没有学生的思考,教学是被动陈旧、没有活力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外显的学习方式也必须通过内在的主体建构才能彰显学习的本质,让学生独立思考,才能生成教学的理想境界。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学,学中思,学后思,让思维伴随语文学习进程,学生会学得更有效。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有独立思维的人,当他们得到必要的尊重、关心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重视学生课堂生命存在,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

二、打通儿童经验的通道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地注意由课程构筑起来的外在于儿童的知识世界,那么,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内在于儿童的经验世界。对于儿童来说,经验是个体的,亲历的,内隐的,渗透着情感与形象的,一旦我们进入这一世界,我们将会发现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迷人景象。”[2]

1.链接儿童已有的知识

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根据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教学《半截蜡烛》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母子处境危险,再适时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词语概括当时的险情,学生用了“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惊心动魄”等词语。这一过程用个人的知识经验、背景、词汇、概念演绎,使旧知识和新情境联系,展示了个体经验的多彩。教师很注意通过有意义的引导,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文本隐秘信息的契合,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搭脉儿童原有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而儿童原生态的情感,就是课堂教学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

特级教师江和平在执教《草原》一课中,利用比对法,让学生咀嚼文字和文字背面含义的差别后说:“文字的差别、含义的差别带来的更是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都渗透在字里行间,而且已喷发出来,融进我们的心中。散文,贵在有情,课文就这样抓住了我们的心。”江老师引领学生从语句比较中感受文字表面的区别,引发学生思考内在意蕴的不同,进而再用情感过滤。贴着学生细腻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情,融语言体味、情感熏陶和思维训练为一体。这一过程顺应学生情感而导,自然而灵动。

3.尊重儿童特有的文化

学生在童年阶段喜欢和谜语、童话等相伴,追根溯源,儿童的文化特点结缘于此。他们都相信嫦娥的确奔月和玉兔在一起了、丑小鸭长大后就是白天鹅、说了谎就像匹诺曹一样鼻子肯定会长……这种文化的纯情、原生态,会牵着儿童的手,暖着他们的人生。

《蚂蚁和蝈蝈》教学中,教师进行量词训练: “一( )蚂蚁,一( )甲虫。”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

“好学生,能说说理由吗?”

“‘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没错!”董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 一顶太阳 一笆斗骤雨?/可不可以说/一株柠檬茶 一顿雪糕 一亩阿华田?/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3]

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儿童原有的文化特点,耐心等待,真诚认可,诗意拓展,还给学生一个文化的课堂,更给了学生一个布满温暖底色的童年。

三、彰显儿童特色的设计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思考,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巨大的潜能。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语文教学要让儿童情意相融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挖掘文本的情趣意蕴,催生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带着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自信地感觉到智慧和力量,体验到思考的价值,为自己的创造而骄傲。情意兼具的教学才能抓住儿童的心,走入儿童的世界,让儿童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让他们逐渐容易进入文本和教学情境,喜欢思考、合作和分享。

2.语文教学要打开儿童思维的翅膀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孙双金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时,提出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纷纷发问:“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即将要走的时候送呢?”此时,孙老师成了引爆思维并等待学生应对的“侍者”,正因为他抛出了开放性的问题,之后又大胆地放手,学生才有后面多彩的应答,学生思维的场域才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

3.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而导

阅读教学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还有许多和预设有偏差的具体情况。有偏差不可怕,有的偏差表面看上去离奇可笑,但很有可能就是触及思维、引发争论、发挥主体能动性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有义务帮助儿童、点拨儿童,顺学而导。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教学正随着教师既定的思路运行。这时,有学生发问:“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显然,这个问题预先并没有进入教学预案的视野。教师却灵机一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在交流过程中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体会到阿炳身世的凄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的教学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关注了学生学习进展中的自我发现,也锤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即时的调控能力。

4.语文教学要闪现人性的光辉

①宽容海阔天空。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千差万别,教师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记得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他的预设有偏差。课后于老师查阅了有关资料,证明学生说的是对的,他向全班同学作了纠正。于永正老师的“认错、纠正”,打破了教师“一统天下”的言语垄断,打破了师生间羞于坦言的隔阂。

②等待柳暗花明。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接受、不断揣摩、不断体验、不断前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朝着发展、提高方向慢慢迈进的,是让学生语文素养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的过程。所以语文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得耐心等待。这不仅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也能更好地关爱儿童学习心理,助其健康有效地成长。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镇静的女主人》一课时,让一位同学用“姆”组词。出人意料,这位学生竟组了“姆亲”。贾老师对这位同学说:“你还没说完,请继续往下说。”片刻之后,这位同学说:“姆——母亲的母加上女字旁——保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贾老师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走出困境的赞许。

③激赏火花灿烂。米兰·昆德拉说得好:“世界是长满各种可能的大树。”作为教师应该从心灵深处、从情感深处赏识学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育过程中最微妙、也最有意义的因素。”教师要学会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当学生因思考有新发现时,当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点评和表扬。当学生因回答错误而害羞时,当学生思维陷入混沌时,当学生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作为教师,不要吝啬微笑,再给他一个机会,慢慢来……

④幽默魅力四射。很多人做过调查,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排在第一的就是课堂幽默感强的教师。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富有智慧和幽默的“对话”,是促进学习思考的兴奋剂。

师:这样的思路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样的思路巧不巧?

生(齐):好。

师:这样的思路妙不妙?

生(齐):好。

师:连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

(众笑)

师: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您太厉害了,您怎么就写得那样精巧,那样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齐):想。

师:好,静静地看。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

(课件呈现:“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全场静静默读,继而众笑。)

生:他当时没有想到,为什么我们现在总结出来这么多?

(众笑)

师:你的意思是刚才三十来分钟,咱们都白忙活了?其实,赵丽宏的话还没有说完呢!

只见他又是微微一笑,说:“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4]

教师风趣幽默,机智诙谐,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完全没了紧张,没了框限,没了禁锢。学生回答“眼中无师”,但教师评价“始终有数”,这也验证了肖川先生说的“真正的教育”,它“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阅读教学就是这样在教者的慧心慧语中,不知不觉地到了一种和美的境界,想必听过这一课的教师都和课堂中的儿童一样快乐并收获着。

参考文献:

[1]周婷.魅力语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93.

[2]陈震.做温暖的教育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3]孙剑锋.师生精神的平等相遇[J].江苏教育研究,2002(12).

[4]王崧舟,林志芳.语文教学内容的再确证[J].语文教学通讯,2014(6).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小学阅读教学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