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辉 林宣龙
教育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人对它都可以从自己的维度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但若把教育视为“无言”的活动,颇为匪夷所思:教育要传承人类文化,无言何以实现?教育需要对话,无言焉能展开?然而,笔者之谓“无言”,并非无需言说,更非不许言说,而是指教育者须特别惜言,尽力少言;杜绝空言,废止代言;凡可不言,绝不有言;凡是有言,必是要言。概而言之,就是拒绝话语霸权,让学生说话;反对话语说教,让行动说话;慎用话语灌输,让原型说话。
一、无言: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参与中享有自己的主权
【案例】
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首著名的词作”——投影出示《水调歌头》全诗,先一生朗读,再全班朗读,简单交流对本词的感觉,学生认为写得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情引起读者深深共鸣。“是啊,不愧是著名的词作,不愧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传世经典!知道吗,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尤其被后人广为传诵,被用来形容天各一方的亲人或情人相互思恋相互宽慰的真挚情感,成了千古名句!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学生读题:“但愿人长久”。
初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轻读或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主要意思,初步体会思想感情。”学生开始读书,教者象征性巡视,不时抬臂看表,不时提醒“稍稍加快速度”。零零落落举起几只小手,更多的既没举手也不继续读书,而是等待老师发话。“嗯,都读得差不多了,老师想看看大家读得怎样——”扫视一圈,几乎没人举手。教者随便点名两位同学,读得并不顺畅……接着让学生讲述主要内容,大都或语无伦次或不得要领,教者自打圆场:归纳同学们所说的,将内容提要播放出来,让大家读两遍……
精读句段“赏析”:每处大抵先学生匆匆浏览,再作片言只语的答问,再由教者归纳“完整”意思。
【解读】
走进公开课、观摩课等展示性课堂,或特级教师、知名教师放样性课堂,我们不会见到上述情形;以常态目光看这样的课,没问题,甚至可列为比较满意之列。但是如稍稍“挑剔”,就不难看出明显的毛病:首先,以《水调歌头》全词及相关背景作导课引子,且让学生个读、齐读全词,教者意欲借此作为学词之前的铺垫并兼收先声夺人之效,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有限的40分钟,导课就这么“大费周章”,不惜时光,试问还有多少时间深入研读正文?其次,初读环节和精读环节,每项内容的教学,教者安排了学生自读自悟活动,却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沉入文本去仔细揣摩,深入体味,在学生并无感悟或刚刚交流时,便急于“叫停”,“归纳大家的意见”其实更多的是“公示”教者的意见。
纵观当今常态课堂,上述情形在绝大多数学校,在绝大多数教师那里,已是普遍现象,各种学科教学尤其是“主科”教学中,都严重存在这种现象,只是在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很明显,这种常态课堂,纯粹是以“体现学生主体”为名行消解学生主体地位之实,在这种常态课堂上,教者总是出于时间紧或学生探究困难等方面的考虑,提前介入“点拨讲授”,甚至几乎全程“点拨讲授”,把时间资源“肢解”,也把学生完整探究的心智过程肢解,结果误入“过度言说”和“替代言说”的话语霸权的歧途。欲要真正坚持儿童立场,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与充分发展,教师就应该恪守“无言”的信条,研究“无言”的艺术,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探究主权和言说主权。
二、无言:是让学生在感性的经历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案例】
一位美国老师访问我国某小学,要校长让他上一堂课。校长犯难了:这位老师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学生一句英语也听不懂,如何交流?美国老师表示没问题。
开始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示意同学们先离开教室,然后以四个座位为一组,每组放一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蔬菜和青草,一杯有盖的热水,一杯带盖的凉水。他示意同学们走进教室,大家发现桌上的东西,很惊奇。美国老师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做示范: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盖子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盖子上,蜗牛一动不动,静静地趴着。同学们从而知道了蜗牛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教师把蜗牛放在有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放在有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放在有蔬菜和青草的盘子里,蜗牛小心地吃了起来,学生从中知道了蜗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草。就这样,一节课没有说一句话,同学们在活泼愉快、亲自参与的活动中明白了蜗牛生存需要的温度、所吃的食物。
【解读】
显而易见,案例中的美国教师在这无言的一课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生物学知识,即蜗牛的某些生活习性:(1)蜗牛喜凉厌热;(2)蜗牛食草不食肉类米谷。这两点知识,学生是在亲眼目睹了事实(实验)的基础上,由自己发现、自己提炼而获得的。可以相信,以后即使淡忘或遗忘了这两条结论,他们也可以通过回忆这次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形,重现蜗牛活动的细节,再度记起。因而,我们有理由说:这节课虽然是“无言”的,但却是真正“有效”的。
当然,这个案例有其特殊性,但它隐含的教学原理绝对具有普遍意义,揭示的是知识形成的本质规律:知识总是建立在学习主体直接经验基础之上的,总是由主体在亲见知识事实、亲历知识推演过程的感知和感性活动中内在生成的,试图将已经证实了的结论,或已经抽象出来的原理直接告知学生,直接植入学生大脑,那么学生大脑中保存的,将是没有渊源的一潭死水,一旦干涸,便无法循源引流,再度鲜活。因此,这里的无言,就是在知识教学中尽量压缩教师解说成分,勿以直接结论告知替代原型启发,勿以教师讲授替代学生探究,勿以教师理性解读替代学生感性实践。只有坚持这样的“无言”,方能实现教学的“有根有基”,方能让学生所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成为有本之木根深叶茂。
三、无言,是让学生在课程的旨趣中唤醒自己的内驱
【案例】
某小区里堆放着一些空油桶。某日,几个小孩爱上了踢油桶这项活动,每当放学后,就在楼下拼命地踢着空油桶,咚咚咚……如战鼓轰鸣,如响雷震耳。小区里有个老头,喜安静,听到楼下孩子踢油桶玩,苦不堪言,但一直想不到什么好办法来阻止孩子的“激情燃烧”。
冥思苦索了好多天,终于有招了。一天,他鼓动孩子们用最大的力气踢油桶,越响越好,要是能做到这点,每次玩到结束时,他就给每个孩子发五元奖金。于是,孩子们踢得更欢、更卖力,当然也都获得了奖励。几天后,老头又请求孩子们继续踢,不过,由于最近手头比较紧,每次只能奖励两元钱了。那天,孩子们还在踢,但劲儿明显不如前些天,响声也不大,有人甚至开始心猿意马,消极怠工。又过了几天,老人还让孩子们踢,只是他已拿不出钱来奖励了。孩子们一听,非常愤怒,瞪了瞪老头,悻悻而去:“你做梦吧,我们可不想白踢!”
老头的世界终于又恢复安静了。
【解读】
设想踢油桶是孩子们正在学习的一种课程,老头儿是个教练,那么我们在故事中看到的是:孩子们起先踢油桶全力投入,且其乐无穷,是因为踢油桶这项学习内容本身非常有趣,具有吸引孩子的魔力。从情绪和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看,这种由源于学习活动自身趣味和魔力所激发起来的学习动机,是内源性动机,通常会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和学习效果的呈现,让学习者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进而得到不断的强化。然而,故事中的老头逆向运用这一规律,故意不去顺势而为在踢油桶活动本身做文章——比如介入其中,有意不留痕迹地掺入新的趣味性或挑战性元素,使其方式更丰富、诱惑力更强大,而是“火上浇水”,以金钱奖励的方式将孩子的学习动机外在化,学习兴趣转移到与学习内容完全无关的事物上,成功地扑灭了孩子玩油桶的激情。
故事中的老头是“刻意”运用动机外化的规律,以换取他需要的安静,而我们却常常习以为常地犯着这样的错误却不知觉,不是吗?当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时,我们是否喜形于色大加表扬,或者直接给予名誉、物质之类的奖赏?当学生学习松懈成绩不佳时,我们是否怒生于心,对他们一顿数落,大谈特谈不用功的严重危害?以必要的手段对学生实施奖罚未尝不可,问题是我们总是过度迷信外部奖惩,忽略学习内容的精心组织、学习过程的精心设计,这就泯灭了学生由知识魅力与学习乐趣所点燃的学习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须崇尚无言,须杜绝动辄侈谈理想、抱负、以及“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之类的高谈阔论,代之以在提升教学内容、学习过程的趣味上“真抓实干”的行动。
四、无言:是让学生在师爱的滋养中陶养自己的德行
【案例】
一年春天,每到下课时,校园里像天女散花一般,从教学楼纷纷飘下纸飞机。上课铃过后,满校园全是飞机,总是打扫不过来。学校三令五申要学生把坏了的飞机扔进垃圾箱,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学校无奈,下了死规定:一经发现再有人玩纸飞机,即罚捡纸一天。然而,学生们不吃这一套,换了隐蔽的方式,藏在教室里从窗户往外扔。
那年,政教主任退休,调来一个老师顶替。大家冷眼旁观,想看他对此有何妙招。这位主任似乎并没在意学生的行为,只是每天下课时站在教学楼旁,看着学生的飞机表演,上课后从口袋里拽出一个塑料袋,把散落在地的纸飞机一一捡起,不能再飞的扔进垃圾堆,完好的收拾了放在教学楼前的旗杆下,让学生下课后拿去再玩。老师们暗暗发笑:这样下去还了得?可是几天后,他竟来了个创新:发动学生课间5分钟开展班级飞机花样比赛。学生尽情地玩,他还是拿着个塑料袋在楼下不停地捡,废的扔进垃圾箱,好的留下还给学生。不久奇迹出现了,陆续有人帮他捡飞机了!开始是女生,后来有男生;先是几个人,后来有很多人;再后来,他捡到的飞机已经很少,学生们已能把扔出去的飞机自觉捡回来了。
【解读】
这是马德先生在《通向心灵的幽径》中讲述的故事,是他亲见亲历的一件事。故事中的新任政教主任,面对学校束手无策的学生玩纸飞机糟蹋校园的问题,可以“出台”新禁令,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训话,也可以抓住某个学习起来皱眉、玩耍起来疯狂的“典型”,作一场充满震慑力的教育演讲,以儆效尤。然而,他没有采用这些常用的举措,甚至压根没有想到这些举措,或者想到了也预见到了不能奏效所以排除了这些举措。不管如何,这位政教主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用行动说话,用行动感化。事实证明,这种无言的教育是医治学生行为缺陷最有力的良药。
“人,是被感动的,不是被说服的。”这话颇富哲理,说明以情感人比以理服人有效,当然,比以律禁人更有效。这里,新任政教主任至少有两点感动了学生,其一是他的“儿童立场”,他知道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后需要放松,需要以活动的快意来消除静坐的疲劳。仅有的十分钟课间,搞什么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他们玩自己喜爱的纸飞机;其二是他的“导之以行”,从自己做起,将四处飘落的纸飞机捡起来,让校园随时保持整洁。这样的行动,既是甘愿为学生服务的一种姿态,又是自觉做学生表率的一种示范。这就是他的“心”,学生读懂了,感动了,改变了,主动加入了捡飞机的行列。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无言”教育的强大魅力。
(潘旭辉、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