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形态多样化研究

2014-04-29 07:19朱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漏窗吴江校本

校本课程形态是指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依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终形成的存在样态。苏州市吴江区多年来用整合理念和策略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2008年至今进行了三届校本课程评比,已形成了不同的实践形态范例,显露形态多样化的优势。

一、 校本课程形态多样化的需求

1.差异需求:校本课程为适应不同的学生而形态万千。学生爱好各不不同,他们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电子阅读,有的喜欢文本阅读。学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需求,正如体育用身体运动直接表达锻炼一样,校本课程可以用语言、音乐、书本、唱片等方式呈现,课程为适应差异的学生而形态万千,校本课程要在第一时间对接学生需求。

2.互动需求:校本课程因与学生无声的互动而魅力无穷。校本课程形态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是直观的信息传递,校本课程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课程必须以人为本,不仅要适应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也要适应学生对课程形式的要求。首先校本课程要有良好的视、听效果,要能调动学生互动欲望,通过交流再调整课程,充实、更正课程,课程会因不断交流而逐渐完善。其次,当校本课程进入到形态设计的层面,会吸纳创意设计的思想,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内容因形态设计而附加了创意设计思想等隐性知识,这部分会吸引学生进行潜在交流,使校本课程充满魅力。

3.创生需求:校本课程因不断整合新鲜元素而活力四射。课程内容与形态密不可分,形态会促进内容的生成,学校不断把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课程才能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电视、书报等信息媒体,比如建筑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各行各业,这些领域的时尚形态会随着内容同时被吸纳到校本课程中,新的形态会增进课程的校本化创生,校本课程因此而左右逢源,充满活力。

二、 校本课程多样化的形态样式

校本课程并不等同于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又并不等同于一本书,它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为丰富的形式。

1.从教材呈现角度分,有教材形态与非教材形态

只要符合校本课程规范,由学校自主开发,具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无论有无教材,都能开发出优质校本课程。

教材形态是指我们最常见的书报、光盘等教材。教材形态的校本课程长期以来占大多数,以2012年吴江区第三届校本课程评比为例,在评比文件中明确非教材形态的校本课程可以参评,只要符合校本课程规范、由本校自主开发、没有文本教材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即使这样,中小学50多门课程中大部分仍是教材形态。

非教材形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实物形态,如校园景观是一个校本课程主题下的立体形态,课程可以变身为各种形态,在同一主题下,它可以是一片风景,它可以隐身到树叶、树干、座椅、石板、雕塑、墙壁等等,它可以表现在春夏秋冬的校服上,可以是学生脸上的表情……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形态犹如一个主题的立体剧场,可以展示无数剧情,变幻各种色彩。还可以是仪式活动,学校活动可以从课程角度做,如班会课、家长会(社团展示会)、仪式(入团、成人仪式、开学毕业典礼)等等。有的课程直接表现为教师的身体语言,这是同一主题下非教材类校本课程动态形态。如盛泽二中的《双节棍》,在这个开放式课堂,教师带着自己几十年的爱好指导学生“龙飞棍舞”,天井四周是层层围廊,学生既是学习,又是表演,信心培增,非常开心。

2.从教材内部形态分,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延伸以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课程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延伸是指学校“因校制宜”,综合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各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发展成这类校本课程,如平望中学的《生活中的化学》《趣味生物探秘》、平望二中的《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等等,都与学科紧密相关,用学科知识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校本课程整合是开发课程的一大途径。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例如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鲈乡风”系列综合实践丛书》,三到九年级共14册,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典型范例。其中松陵一中将艺术、劳技和研究性学习等相整合,形成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除总体介绍外,设计了四个生活文化板块:“走近身边的漏窗”“吴江的园林漏窗”“名人眼中的‘漏窗”“在诗文中寻找漏窗”;四个动手设计制作板块:“设计及绘制漏窗图”“制作石膏漏窗模型”“制作纸板漏窗模型”“制作KT板漏窗模型”。学校还编排以“漏窗”为主题的舞蹈,学生自制“漏窗”舞台道具,在表演赛上获奖,师生投注热情,学校收获特色。

3.从时间长分,有长、短、微三种课程

长课程可以做一到N年,如震泽中学的《晓庵天文》校本课程历经三十多年。2012年由学校自主研发的《“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作为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晓庵天文研究”的成果之一,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以“整合”为策略,分别与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国标课程相衔接,形成了《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史海天文》《学究“天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谈天说地》九册校本教材。课程以“晓庵天文”命名,意在弘扬“学究天人”(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王晓庵语)、矢志于学、究学不辍的治学精神,同时也是对学校三十年“晓庵天文”校本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短课程可以做几周或一两个月。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可以以课时计,可以临时决定,快速执行,真正做到小步快跑,灵活而有针对性,它也许不很正规,但优点是可以将各种资源快速灵活有效转化成课程,既减轻成本,又提高效率,有专家预言微课程对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很有帮助,日前已成为课程开发的热门形态。

4.从教材主体分,可以分为师本课程、生本课程

师本课程,如坛丘中学利用当地家家户户有织机,有绸乡博物馆资源,编制了《绸乡缘》校本课程;铜罗中学利用当地古战场遗址这一独特的资源,开发课程《苏南天池》;区实验初中的《水乡邮韵》,与吴江区集邮协会联袂设计开发出水乡特色的邮品鉴赏与实践课程。以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开发的,教师建构一个个独特的、创造性的课程形态。

生本课程是指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和创意活动可以直接列入校本课程系列。在吴江区,除了校长、教师、校外专业人士外,学生也可以当小老师,如吴江中学的《诗苑学步》,是学生作品的汇集,很多学生作品还在苏州市《秋鲈诗社》发表,这些学长的作品将成为下届学生的校本教材。

5.从教材学习方式分,有读本型(接受型)和探究型

社团课程、项目课程自不言说,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领袖带领团队做各种在他们看来有意义的事项。实验初中、盛泽二中均将校本课程与社团相整合,社团干部竞选产生,学生自主选社长。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自主探究式,他们把社会生活类、科学艺术类、体育竞技类课程玩得不亦乐乎,学生们个性张扬,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优雅,玩出了自信。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学习的热门方式,微创意设计受到师生喜爱,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选定主题,商量做法和各自的表现方式,集成微电影、微专栏、微小品等成果,共同享受小组学习成果。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学习充满渴望,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大为提高,课程由学生的学习动力作发动机,就有了内在生命力。

吴江区各中小学以“整合”为理念,以实践为抓手,在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模式等多方面走多样化之路,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江区有多样化课程设置导向,并推行课程建设单,倡导微课程等等,多样化整合型校本课程建设已蔚然成风,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发展教师专长,师生才能快乐地成长,学校才能成为师生向往、留恋的地方。

(朱琴,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2152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漏窗吴江校本
大班绘画活动:漏窗新画
浅析漏窗在江南园林及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研究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