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2014-04-29 03:26唐晓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体现哲学思想化学教学

唐晓琴

摘要: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实例展现了具体的化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利用哲学观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教学;哲学思想;体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4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有很多。比如升华与凝华、溶解与结晶、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加成与消去、正反应与逆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氧化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比如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有些学生误认为只有氧化反应,而没有还原反应。殊不知没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无从谈起。在教学中,笔者曾经提问学生:“NaOH溶液中是否存在H+?”学生的回答是:强碱性的溶液没有H+。学生认为OH-和H+两者是对立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对立面,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统一联系:C(H+)·C(OH-)=KW。在教学中,涉及到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方的互相斗争,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

B. 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氯气和氨气是电解质

C. 二氧化硫气体使溴水褪色,表现了SO2的漂白性

D. 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

答案:D

分析:选A的解题思路:导电能力很弱(现象)→该物质是弱电解质

选B的解题思路:水溶液都能导电(现象)→该物质是电解质

选C的解题思路:溴水褪色(现象)→有漂白性

从解题思路分析,以上三种错误的解答过程都是从表面上分析,没有深入的理解概念或反应的本质。A中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理应从电离的程度上来判断;B中“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氯气是单质,所以不是电解质。氨水中导电的离子并不是由NH3本身电离出来的,所以NH3不是电解质。C中二氧化硫气体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因为发生了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体现了SO2的还原性。

该题就隐含了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论述还很多比如“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等,都需要透过表面的现象深入本质上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的现象复杂,必须要透过现象分析反应的本质。

三、量变引起质变规律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成为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的科学”。在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例子。例如:稀硫酸与单质铜不反应,而浓硫酸却能在加热条件下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铜与稀硝酸在常温下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O,铜与浓硝酸反应很快,生成的是NO2;原子和它的粒子只因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而性质不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就是材料的粒度小到了一定尺度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原子结构的排列方式使得元素的性质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递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规律,看问题不要绝对化,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要重视知识的点滴积累,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储备。

四、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内因,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则是化学反应的外因。例如实验室制乙烯的原料是无水乙醇和浓硫酸,这就是反应的内因,但仅有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宜的温度170℃,这就是外因,若温度过高就会发生炭化,若温度低将生成其他的产物(140℃将生成乙醚)。可见在化学反应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又如Na与O2在常温下缓慢氧化得Na2O,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2O2,Na易失电子,O2易得电子,两种物质的性质就是反应的内因,常温或加热就是外因。因此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反应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外因的作用。比如将铜片投入稀硫酸中,有何现象?若要使铜片溶解,可以加入哪些物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研究物质的变化时首先强调内因,同时要注意外部条件的影响和作用。

五、矛盾分析法

例如: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b、c三点溶液的pH:c

B. a、b、c三点醋酸的电离程度:a

C. 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点溶液的pH,测量结果会偏小

思路点拨:一方面加水,有利于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出更多自由移动的离子,有利于溶液的导电;另一方面加水,溶液体积的增大,减小离子的浓度,不利于溶液的导电。影响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因素有电离程度的增大和溶液体积的增大这一对矛盾。这道题目就考查学生能否区分电离平衡的移动和溶液体积变化矛盾的主次问题。冰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这是由于开始稀释是电离程度(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44页)的增大是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而后来溶液体积的增大转变成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例:常温下,NaHCO3溶液显碱性,而NaHSO3显酸性,请解释原因。

思路点拨:两者都是强碱弱酸盐,而且都是酸式盐。在两种溶液中,都存在酸式酸根的电离和水解。

HCO3- H++ CO32-,HCO3-+H2OOH-+ H2CO3;

HSO3- H++ SO32-,HSO3-+H2OOH-+ H2SO3,

溶液的酸碱性就取决于电离和水解的程度大小。Na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显碱性;Na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显酸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化学中也有很多例子证明了这一规律。比如氯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因为它的毒性作为化学武器,但在生活中,氯气却可以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浓硫酸曾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伤害他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硫酸是许多化学工业的原料。在新授课时,很多教师都会创设不同的情景导入新课,比如氯气的导入就采用氯气泄露造成人员伤亡的场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择事物积极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看到化学就想起有毒、腐蚀性等字眼。在学习一种物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而且要多利用积极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化学中处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哲学修养,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和运用哲学的观点,学习化学与学习哲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022150)

猜你喜欢
体现哲学思想化学教学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创新性应用
宗教情感在西方近现代绘画中的体现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