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农村中学生的朗读训练

2014-04-29 00:44刘瑞芝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品析词句语感

刘瑞芝

摘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丰富的积累、情感体验、良好的语感等都要靠读来实现,在教学中加强农村学生朗读训练,并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品析,渗透,熏陶,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农村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能力、丰富的积累、情感体验、良好的语感等都要靠读来实现,尤其离不开朗读。因为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学习活动。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加强农村学生朗读训练,讲究朗读方法,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通过朗读品析词句

词句是构成语言文字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

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理解,才能真正领会到熔铸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而品析理解词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不无道理的。

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词句,抓疑难的句子。如《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占卜他们的命运。”“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基本、最见效的方法是通过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中的“透”字,是稍稍喘一下气的意思,表现出了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个句子中的“透”字,指稍为轻松一点,表现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没料到米价会下跌。读懂了这两处的“透字,就能较好地认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二、通过朗读渗透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所渗透的情感,试图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阅读,让学生从朗读中走进文本,感悟文章中的美。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通过朗读进行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时候总是离不开语言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再现了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如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语言等。从文章本身来说,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美质:诗歌的韵侓美、结构美;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寓言、童话的理性美、想象美;小说的人物美、环境美等。这些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含于理念。但学生对美的感受、把握,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中介,必须凭借语言材料才能获得美的体验。因此,教学中通过朗读这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来体味、领略美,是最简捷、最实用的方法。

1.通过朗读品尝语言美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词句,多具优美形象, 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春》、《绿》等课文。教学这类课文,可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反复朗读,读出其语言美、品味其意境美。

2.通过朗读感受自然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自然美,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鼎湖山听泉》、《蓝蓝的威尼斯》、《林中小溪》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如《七颗钻石》、《海市蜃楼》等。教学这类课文,要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朗读形式,借助于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使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从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3.通过朗读揭示社会美中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展示了社会生活美。如人物形象美和劳动美。文天祥的舍生取义、白求恩的以身殉职等,无不展示出了人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观刈麦》、《一双手》等课文无不表现了劳动的艰辛、欢乐与美好。其具体可感的形象令人惊叹,催人振奋。教学时,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自然会获得激荡人心的美的享受。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语感作为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并非先天固有,而是靠后天的语言感知和实践积淀而成。培养语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语感的训练主要是靠“悟”,也就是说学习者对语言材料不经过逻辑上精细的推理分析,而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朗读是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过程。只有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并在朗读时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胸,才能使语感这一心智技能熟练化、自动化,最终产生顿悟的感觉。

1.通过朗读培养语音感语音感,是指人们对语言音侓的感知。作者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时,除了力求内容的客观、正确外,还要考虑音侓上的和谐优美。尤其是诗歌和散文,其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最为讲究。教学时,指导学生多朗读,才能培养他们对音韵的敏感。

2.通过朗读训练语义感语义感,是指对语言材料丰富含义的感知。它是语感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包括对形象。情趣的敏感和对语言微妙性的敏感。语言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往往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情感。如教学《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在优美和谐的的乐曲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感受了谢大光笔下泉水的活泼,鲜明、千姿百态,而且仿佛置身于泉边,看到清澈的泉水,听到泉水的叮咚声,甚至感受到泉水的清凉,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谢大光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朗读体会色彩感如教学《长征》一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可先通过挂图、乐曲的渲染,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再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诗句的内在含义及丰富的感情色彩。这样的朗读训练,可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语感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久而久之,语言模式便会植根于学生脑际里。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

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农村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猜你喜欢
品析词句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