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娟
摘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除教材分析外,还要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物理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思维特点;教学对策;思维定势;发散思维初中物理比其它学科难学,这是学生的普遍反映,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跟很多老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太多放在教材本身的分析上,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的分析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关。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很多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足够重视,通过分析研究,从而对物理创新教学提供依据,为普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下面具体分析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思维障碍,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生活中的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对思维的障碍作用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实际上,学生形成的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与物理的科学性是矛盾的,如认为“力是运动的原因”、“铁比木头重”等。这些“概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妨碍了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
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某些概念时还表现为张冠李戴。例如,对“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或“工作”混淆不清;对“机械效率”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分不清。
为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实验验证,抓住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对于相近知识应注意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以有意设置“误区”,让学生上当。再引导学生辩析,清除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真正掌握住物理意义。
二、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形成学习的障碍
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格的内涵、外延,而且概念、规律数量多。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仅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又一思维障碍。如对电阻这个概念,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由此学生认为,电阻的存在是因为电流通过导体而形成的,若没有电流,则导体就没有电阻。把电阻和电流混为一谈。
对于这类抽象而学生确又缺少感性认识的概念和规律教学,教师应重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具体的影响,从而将抽象化为具体,对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上升为理论。
三、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区分不清
数学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物理概念和规律采用数学语言表达,往往非常简洁,但是,数学表达式与物理内涵有本质差异,因而造成对学习的障碍。具体表现在:对公式及公式变形后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混为一谈。典型的例子如R=U/I,是由I=U/R变形而来的,但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前者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表述导体的某一属性;而后者则表述了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三者关系。在物理知识应用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和公式变换上,造成乱套公式的坏习惯。从数学形式上理解物理概念,而不考虑物理事实,如从R=U/I推知,电压等于零时,电阻也为零;由比例知识出现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错误概念,影响对电阻概念本质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材料,并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非本质特征的刺激,影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造成学习的又一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常常只顾现象而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客观上造成学习的困难。例如,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但是,课本上讲压力概念时较多地出现由于重力而产生了压力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压力等于重力的错误观念。另外,由于压力现象的复杂,如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人按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汽车上坡时对斜面的压力,等等,情况纷繁复杂和本质属性的丰富,也影响了压力概念的理解。
五、物理问题的易变性与思维的灵活性相矛盾
物理问题的形式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具有应变能力,而初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处于发展之中,这就会使学生在解决灵活多变的物理问题时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忽视隐蔽因素,使物理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发生障碍;当已知条件多于解题所需条件时,学生难以选择所需的条件解题;当提问角度变换时,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造成思路不畅,影响学习,造成障碍。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做法为: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消除思维定势的负迁移;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超常的独到见解,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立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独立完成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改革,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参考文献:
[1]《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