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茂
摘要:新时期高中地理教材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 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 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加强;整体上受课程改革思想影响较大。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特点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呈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高中地理教材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 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 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这说明, 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高中生, 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作为必修课的高中地理, 其教学目的有三: 一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 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及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三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 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1〕。从这些要求中, 可以看出,教材要求学生牢固树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高中地理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乐于学习, 乐于接受。这样,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 突出能力的培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合。这四种基本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可以概括为学会求知的能力( 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 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 、学会做事的能力( 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 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參与) 、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 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虽然是对整个教育而言的,但对地理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第一, 教材加强和注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不直接给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 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 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观察力、地理记忆力、地理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各单元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 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 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每课后都设计了“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练习。第二, 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文字生动, 图文并茂。同时, 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专题列入教材, 供学生自学自练。这样, 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加强和落实。
三、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还表现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上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和语文的关系最密切, 很多地理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文字, 如月相的变化:“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等等, 通过许多古诗词和文章的描绘, 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和数学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太阳高度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垂直气温差的计算等都离不开数学。而地球公转运动遵循的开普勒定理, 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探索又和物理学息息相关。在自然界中, 因为有了生命的出现才显得五彩缤纷, 生机盎然, 有机界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 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并通过生物循环与无机界相连, 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适应发展, 形成一定地域的陆地自然带, 这些知识又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从城市到乡村呈蔓延趋势, 而大气污染的实质则是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物质, 水污染也是由于水体中排放了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危及到生物的生存发展, 这些知识又与化学密切相关。而整个地球的形成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更是密不可分, 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当时的自然环境的山川景物、气候变化, 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特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实际上就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社会环境的历史, 这种作用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其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已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基础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
与原有教学大纲比较,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如下要求: ①认知能力; ②运用能力;③实践能力; ④研究能力, ; ⑤创新能力;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形成环境伦理观念。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上述要求, 以及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产生了新的教学目标及理念。新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 如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培养学生的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观, 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评价; 第三,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深化对国情和国策的认识; 第四, 进一步实施道德教育,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高级中学地理( 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