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震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弊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学生数学学习盲目接受、机械训练这种情形,形成学生活泼、生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场面。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参与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下功夫: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为了使学生能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情景: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5cm、10cm、7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1. 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2. 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3. 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等等。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再次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1. 让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让学生多观察要做到: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指导学生定期反思:对自己的作业反思,找出作业出错的原因、类型、改进措施;积累试卷、错题,建立错题本、精题(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认为有价值的题目记录下,以便复习巩固和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多做批注。建立每周都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思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就渐渐地培养了学生反思的习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加油、充值。
3. 让学生多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学生质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问题怎样解决等均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实践证明,选准内容,找准时机,用准方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能真正使课堂焕发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也拓展了思维,发展了他们联想类比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参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下转第34页)(上接第31页)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龙华中学 5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