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满儿童情趣和想像,又不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儿童诗的语言正是“优美的”“富有魅力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读出儿童诗的意境和情趣,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儿童叙事诗《礼物》,讲了去年、今年,亲人们送“我”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等礼物,寄托了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盼。整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呢?
一、在关联阅读中品味语言
所谓关联阅读,就是调动学生与诗歌内容有关联的的生活积累与感受,将它们放进诗歌中进行有关联的阅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诗歌的语言文字对话,从而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例如《礼物》第四小节:“今年春天,爸爸送我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品读着那些奇妙的知识和精美的图片,我懂得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这一小节中“品读”一词怎么理解呢?老师的质疑让学生不由自主联系到自己平时读书的情景,纷纷发表意见:“反复读就叫品读。”“逐字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让自己进入到精美的图片中去。”……学生将诗歌语言与自己的阅读生活关联起来,在交流中感受到“品读”的方法,“品读”的效果,同时也品味到“品读”比“读”更有诗意。
再如第三小节(去年春天,妈妈送我一块手表,看着指针不停地跳动,我懂得了时间)的教学片断:
生:我特别喜欢手表这个礼物。妈妈为什么要送手表给“我”呢?就我自己来说吧,我做作业的时候喜欢玩,如果妈妈给我一块手表,我就会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
师:你真会读诗,孩子们,你们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诗的吗?
生1:他用名言帮助理解的。
生2:他还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读诗的。
师:是的,儿童诗最贴近我们生活了,读诗其实就在读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生活感受放进诗歌里,你就读懂诗歌的意思了。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联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读诗,用自己的感受去品诗,诗歌语言的魅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二、在想象阅读中品味语言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充满了丰富的内涵,特别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阅读中品味语言,能丰富诗歌内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升华诗歌的语言魅力。
比如《礼物》第一小节:去年春天,爷爷送我一粒种子,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我懂得了自然。学生对这一节看似读懂,又说不出任何感受。交流时,各个小组基本都回避了这一小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种子”和“自然”的关系还不能完全搞明白,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扣住“种子”一词去懂得“自然”呢?
师:看来“种子”这个礼物有点特别,把大家难住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孩子们,你们准备品读这一小节中哪个词?
生:生根发芽。
师: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可能会长成什么?
生1: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生2:长成各种美丽的花儿。
生3:长成青青的小草。
生4:还会长成水果和粮食。
师:我们来见证一粒种子的神奇吧!(播放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动态图像及大自然中一些植物的视频)
师:孩子们,一粒种子,让你看到怎样的大自然?
生1:美丽的大自然。
生2:神奇的大自然。
生3:五彩斑斓的大自然。
生4:百花盛开的大自然。
生5:争奇斗艳的大自然。
生6: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师:“生根发芽”这个词语引起我们这么多想象。看来读儿童诗需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读出不同的感受。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扣住“生根发芽”,利用动态画面,激发想象,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的美丽多姿,同时围绕“看到怎样的大自然?”这一话题,学生将诗歌中“我懂得了自然”这句话进行了丰富、补充、拓展,使得“大自然”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只有在想象阅读中,才能将“自然”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品得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在想象品味语言的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在想象中表达,在想象中运用语言。学会运用,这也是品味语言的重要目标。
三、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语言
所谓对比阅读,就是将有一定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分析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体会个性表达的差异,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比如学完《礼物》全诗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味每一小节,说说在诗歌段落安排上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发现前四小节结构相似,第一行写的是时间,第二行写谁送“我”什么礼物,第三行写礼物怎么样,第四行写“我”懂得了什么。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了前四小节构段方式,从而为仿写小诗做了铺垫。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再将前四小节的最后一行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发现都是在写“我”懂得了什么,这是相同之处。同时,还发现前三小节只写“我”懂得了“自然”“生命”“时间”,而第四小节则是“我”懂得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学生不由产生疑问,可不可以把“博大和精彩”去掉?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和质疑,同时也是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语言的结果呈现。有的学生说可以去掉,这样显得更整齐划一,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去掉,去掉了再读就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是的,儿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表达特别自由,可以用一个精炼的词语表达,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可以用一串词语表达,让人读出画面之感。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对儿童诗语言的特点不仅有了更为感性的触摸,还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因为品味语言除了理解、欣赏语言外,还包括创新和批判语言,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样的品味,可以使外在的语言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逐步学会运用语言。
四、在分享阅读中品味语言
分享阅读一般是指个人或集体把可供阅读的健康资源分享给另一个或几个人或集体的行为。班级授课制中,分享阅读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彼此学习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课堂上,学生仿照《礼物》前四小节的构段方法写了一首小诗,这正是检验学生内化语言、实践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
一个学生分享了他的作品:今年秋天,朋友送我一个八音盒,欣赏着八音盒美好的音乐,我懂得了艺术。其他学生评价时认为“欣赏”一词用得好,“八音盒”和“艺术”相通,这个创作角度特别新颖。但也有一个学生指出:“我们现在上课的季节还是春天,所以不能用今年秋天这个时间词语。”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写诗可以大胆想象,但也要尊重事实。这样的品读语言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再如另一个学生的作品:去年冬天,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精美的滑板车,我骑着滑板车来去自如,我懂得了快乐。有的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圣诞老人”表示质疑,现实生活中哪有圣诞老人。我们知道“圣诞老人”可能就是这个孩子的家人,想用这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作为教师,应该为孩子保留一份美好的纯真。于是,教师评价:“老师特别欣赏你用了‘快乐一词,也希望圣诞老人陪伴你渐渐成长,永远快乐。掌声送给我们的浪漫小诗人!”
在这里,分享阅读中的品味不再是单纯的就词语品词语,它检验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检验着学生对品味语言的方法的吸收、融合与实践,也考验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智慧。
(沈霞,如东县掘港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