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润童心 诗孕人生

2014-04-29 00:44赵赟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学校

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联小)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随着扬中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生源素质的下降、地理因素的制约……然而联小却能在这样的逆境中突围,走出一条有着联小特色的道路。先后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少先队活动课程”试点学校、“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表演”小学一等奖、“江苏省经典诵读基地”等等,在扬中市历次学业成绩检测中,一直名列前茅……镇江市教科所所长徐明评价联小:“一路走来波澜不惊,回首望去波澜壮阔。”

能够坚守就是超越

“坚守”这个词本就带有让人动容的含义,是在经过苦苦寻觅之后,相信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于是能够不惧岁月的流逝、沧海的变迁,而坚定地信任和柔情地守望。联小人也有他们一直以来都坚守的东西——诗教。通过对诗教十几年的坚守,他们对“诗”的理解与表达已经成为日常,化为习惯。走进联小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就连日常行为规范也被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诗句。橱窗里、花圃旁、站牌上,让人感受到仿佛每一面墙壁、每一株草木都在诉说着浓浓的诗情。放眼看向学校四周,清澈的河水,自由的鱼儿,林立的农家,袅袅的炊烟,嬉戏的小鸭,金黄的稻田,飘香的果园……这些意象本就带着浓浓的诗情,配以孩子稚嫩声音吟诵的诗歌,就是一首浑然天成的田园诗。

联小的诗教缘起于2001年。当年扬中被评为“全国诗词之乡”之一。诗词进校园活动如同一个机缘点化了这所学校,使他们认识到诗词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自然而坚定地走上了诗词教育特色创新的历程,努力让学生拥有熔铸在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诗词教育开展伊始,他们只是抱着这种朴素的想法: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通过诵读、背熟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作品,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利用园文化、墙文化、室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等,为师生提供与诗词接触的平台,让师生与诗为伴,以诗启迪成长。现在,他们对诗教的意义和功能则有了更深的考量:诗教已经不单单是一门课程、一项活动,而是自觉融合在联小的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内化到联小人心灵深处,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诗教,让诗词、古典名著、古筝等古典文化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情在诗中,诗中融情,情与诗完美融合,以诗言志,以诗陶情,经典诗词给学校带来了更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改变着师生的生命状态。

在诗教实行之初,杨孝其校长和他的团队就认识到,要想使得诗词教育能够在学校扎下根基并长久地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制度。2001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的诗词特色建设领导小组,把校园诗词教育工作推进到每个年级和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雏凤”诗社以及《雏凤》诗刊,鼓励师生进行诗词创作。目前,《雏凤》诗集已经出版9辑,还出版了一系列专辑,如《平安诗选》《江风诗韵》《奥运诗选》《日常行为规范歌谣》《知荣明耻》《改革开放诗集》《颂歌献给党》……联小的师生们也越来越习惯并喜爱用诗歌来抒发情感,表达心意。

“江上轻舟逐浪远,岸上处处散芳香。芦苇荡里炊烟起,笑语欢歌传四方。”这是蔡天宇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野炊后所作的诗,清新质朴,字里行间透现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惬意舒畅。

“三亚落日真奇妙,碧海蓝天一色融。沙鸥自飞椰树摆,风情万种别样浓。”这是徐旭艳同学在阅读了《三亚落日》一文后写下的诗句,表达了对三亚落日美景的憧憬。

这样的诗作不胜枚举,或许语言还很稚嫩,或许平仄还不协调,或许诗意尚未深远,但其中蕴含的童心真意却令人动容。

联小人在对诗教的坚守中不断超越着。他们认识到如果诗词教育仅仅停留在读诗、背诗、学习写诗的水平上,难免会背离诗教的初衷,最终滑入应试教育的泥沼。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兴趣,是杨孝其校长和他的团队反复思考的新命题。经过调查论证,杨孝其校长和他的团队决定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使诗教真正溶于联小的文化血脉之中,也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一,编写诗歌教材。2002年6月,联小成立了以诗教工作小组成员为核心的教材编写组。编写组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教材开发可行性的调查,在学生中进行学习需要的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拟定了教材开发方案,并邀请专家详细论证。最后编辑成一套6册的诗歌教材。此后,他们还对教材不断深化和开发,使教材臻于完善。

第二,进入“第一课堂”。既然有了系统的诗歌教材,就要认真地利用,为了让老师和学生能够从容地学习教材,从2002年秋学期开始,学校决定从地方课程中每周开设一节诗教课,诗词从“第二课堂”真正走入了“第一课堂”。此外,为了保证诗教课的效果,学校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组织诗词教学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如赏读模式、画诗模式、演诗模式等等,并将其纳入“教学五认真”的范围,诗教工作由此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在此背景下,学校形成了个人、班级、学校“三级诵读”模式。

第三,课题引领研究。在众多成绩面前,联小的领导小组清醒地认识到,诗教工作虽已进入轨道,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此放手,止步不前。为了使诗教可持续地焕发生命力,2003年10月,他们申报了省级实验课题“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并以此为抓手,诗教工作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探索,课题成了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十余年过去,这项研究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能够爆发出新的生长点,值得联小人继续研究探索。

十多年过去了,联小对“诗教”的坚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分毫,没有使“诗词进校园”这一活动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一场教育的作秀。相反,联小人始终坚守着“诗教”的初衷,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和教育改革的抓手,并且在时光的磨砺中,在思想的沉淀里,在实践的探索下不断丰富、深化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做好每一件“小事”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所做的是简单的小事。其实,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位,就是不平凡。这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每一件小事,在联小随处可见,也做出了属于联小的独特品质。

第一,人人都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定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认真执行好每一个制度。在联小《教学质量监控手册》中,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外出学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要求导向行为,用制度规范过程。学校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并通过阶段推进,层层落实的方法步骤狠抓计划的实施,努力追求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学校教代会通过了《联合中心小学岗位聘任方案》之后,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设置教师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要求和聘任程序。学校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和教师年终的绩效工资挂钩,教师对评价结果认同度也很高。多元的评价体系,实质性的评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联小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都考虑了几乎每一个具体情况,也听取了所有师生的建议,所以师生们在执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我在执行我自己定的制度”的意识,执行的时候也就会格外认真与自觉。在强化行为规范中,全校师生自觉地践行规范,在规范中成长,在规范中发展,自觉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无为”,让学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二,注重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细节是一种力量,细节决定成败。联小的管理团队引领着师生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是精品。抓住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科学的精细管理,使教育教学规律从理想状态变为现实状态,在优化管理细节中,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例如“教学五认真”例行检查,事前针对阶段性的工作要求及苗头性问题,确定检查项目,行政人员明确分工,对照工作细则和质量监控手册,逐条逐项考核量化,先定量再定性,由现象观察到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汇总、分析,梳理出若干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召开专门会议,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督促调控矫正,久而久之,成了惯例,督促着教师在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到复习期间,学校所有行政人员都到各个年级蹲点,参加各个小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每天深入课堂了解情况,解决教师在复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除此以外,每天都会在校园网上公示各年级的相关情况,全校教师都能够查阅。

第三,给教师提供一切可能。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学习的需要,学校尽一切可能为教师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给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建设校园网,链接多个专业教学网站,满足教师查找资料、远程学习、拓宽视野、促进专业发展需要的网络支持平台。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视频录播系统,还设有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和研修处,能完全满足教师备课、学习、研讨、交流需要。订购了88种学科报刊杂志,有效地服务于教师。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外出学习,三年来,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总额为27.4万余元,分别占公用经费的15.6%、14.5%和26.9%,远远超过了省定5%的标准。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联小坚持“最好的教师,最好的培训,最好的待遇”这一策略,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师徒结对。为了培养青年教师,联小主动发掘退休教师的资源,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到学校带徒。每天和新教师一起备课,课前认真了解新教师的备课情况,对新教师上课说的每句话他都要精雕细琢。其中已退修的数学教导主任黄裕和老师,他家距离学校十几公里,为了方便带徒,甚至吃住就在学校。他带徒极为严格,有时新教师在某个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时,课后他就会立即和新教师交流教学感受,甚至亲身示范。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青年教师一批一批地成长起来。退休教师的坚持与付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培训,也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对于联小来说,这种师徒结对方式使得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有了很明显的作用,如今66名专任教师中拥有扬中市学科带头人3人,镇江市骨干教师2人,扬中市骨干教师6人,两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2%,这一比例在全市小学中位居第一。

第四,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联小关注每一个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针对48%左右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的情况展开了“一对一”帮扶活动。由于这些学生家长忙于打工来赚钱养家活口,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小的老师们认为,只要进了联小,每一个孩子都不可以放弃。因此,学校根据全校上一学期期末测试情况,确定每个班级的后三名学生,全校教师每人“认领”一名,全学期进行跟踪辅导,期末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评选“学习进步生”和“校园最佳辅导教师”,每学期都是如此,教师们从不因为有困难而退缩,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志愿导学活动,每周二、四、五下午放学后开展教师志愿导学活动,固定时间、确定对象、落实内容。暑假期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校进行武术训练,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语数外老师自愿到学校给孩子们辅导,所以联小学生家长经常说:“我们的孩子在联小上学,根本不需要请家教。”为了使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弟更好地融合,联小还十分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一些学生由于长年随父母到处“漂泊”,他们身上除了具有勤劳、淳朴的美好品质外,有时也难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行为习惯的纠偏也尤为困难。为此,联小每学期开展系列化的养成教育活动,如“好习惯从文明行走开始”“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联小形象少年评比”“文明在食堂”“小橘灯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怎样才是好的行为习惯,并自觉遵守。此外,从2006年开始,联小就与社会公益组织“麦田计划”联系,每学期开展相关教育和捐赠活动,如“让爱流淌,让格桑花绽放”与西部小伙伴班级结对活动,“为玩具找个新家”玩具捐赠活动,“暖冬计划”为西部小伙伴捐赠手套棉衣活动,“画出彩虹”东西部小伙伴用绘画分享梦想活动,志愿者走访实况报告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献出了爱心,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与外来务工者子女的相处也更融洽,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包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同享着教育的阳光雨露。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外来务工者子女与本地学生能够互相尊重和理解,承认差异,从而互相接纳,互相欣赏,在接纳与欣赏中共同成长。

愿意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人却很少,联小管理团队和教师这种认真踏实做事的习惯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是人生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的水平能够决定人生的发展水平,能够在生命的成长中经年累月影响着人们的品德,昭显着人们的本性,从而左右着人们的成败。如果不能做好每一件小事,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要明白这个道理,形成这样的意识,除了言传,更需要身教,这一点联小的老师们明白了,也做到了。

凝聚的不只是人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传授,更应该给人带来一种心理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这样才能使人向着更高的精神层面去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对教育者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他们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有追求,有爱心,能包容,愿意彼此帮助的一群人。要把这样的一群人凝聚起来,使他们认同集体的文化,形成一种长期的牢固的共同权益责任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成集体的凝聚力,这需要一个智慧的领导团队。

在联小的校园里,比普通教师忙的是中层干部,比中层干部忙的是校长。当问起他们为何能够这样快乐地忙碌着,几乎都这样回答“只是想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已”,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朴实地诠释着“责任”的内涵,真实地展示了“凝聚力”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

在联小的现代化创建过程中,就体现了这种惊人的凝聚力。校长和行政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全校教职工紧紧围绕呈现特色、优质创建这一宗旨,明确分工,全力以赴,互帮互助,确保如期高质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在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阶段,杨孝其校长一大早总能准时出现在工程现场,他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总务处王主任为了在繁忙中不落下任何细节,不让工程留下任何隐患,口袋里总是放着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巡查时发现的问题,并当天解决。国学馆建设期间,文稿拟写和文字校对工作十分繁重,虽然临近期末,教学重任在肩,方玲、谢学好等老师仍主动请缨,毫无怨言。在国学馆、天文台、报告厅三大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办公室和教学设施更新,校园文化全新布置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联小人硬是靠大家的合力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令人惊讶的速度和质量。

联小的凝聚力不仅体现在校长和教师身上,其他职工也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一年期末考试结束后恰逢天降大雪,校长已让负责打扫的员工放假,第二天早上他六点就到学校来铲雪,只为了给这一天来批改试卷的老师铲出一条路。他这种对工作的尽责还体现在平时的每一天,负责打扫的员工每天都会在早上六点半就到学校,比学校的要求整整提前了一个小时,只是为了在老师们七点半上班停车之前,把停车场的落叶扫净,长期坚持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比这些事迹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教职工主动加班,却没有人去为加班工资计较,是什么让他们集体“遗忘”了?是他们早在心中深深种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他们不为名利所惑只求无愧于心的胸怀。他们所做的一切,联小的孩子都看在眼里,有一个孩子说:“有时候看到老师疲惫的身影,感动得都要哭了,可是又不能为他们做什么,只有认真听讲,这样老师就不用重复讲同一个问题,可以为老师节省力气。”校长守好自己的岗位,教职工尽到自己的责任,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自觉地学习。

联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可以从杨孝其校长的一番话中看出端倪:“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从此展开自己的羽翼去迎接风雨洗礼;每一次送别联小的老师,既满怀不舍想把他们留下,又抱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他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平台,更好的前途,同时,这些优秀的教师离开了,后面的年轻教师才能冒出头来,才能拥有更多展示的机会。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孩子和老师在联小的时候,尽心尽责地爱护、帮助他们。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你都明白自己很重要。”可见,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制度的建设,更要施以人文的管理。

谢学好老师接手诗教工作以来,每一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但是他却一直很开心。他说:“老杨(杨孝其校长)知道我对诗歌有兴趣,就让我来负责,这不仅说明他信任我,更可以看出他懂我,所以在这个岗位上,再累也觉得开心。”在2010年教师节扬中的“教师之歌”征集活动中,谢老师荣获一等奖,谈及此事,他说,联小既然是以诗歌为特色,我们就必须参赛并得奖。在联小,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师,他们是学校发展前行不可或缺的重要能量,而这需要领导班子能够用心发现每一个人的长处,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并且提供支持和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能量,展示他们的才华。

2013年的元宵节,校领导因考虑到前段时间教师们忙于现代化创建,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也怠慢了家人,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策划组织教师家属和孩子来校参观创建成果,开展学校与教职工家庭联谊活动,为默默支持广大教师、支持学校发展的大后方送去学校的感激。在高考期间,校领导会给家里有孩子参加高考的老师调整课务,他们的课都在上午十点前结束,之后就可以回家做饭,照料自己的孩子,下午不必到学校上班,甚至在小高考的那天也给老师放假,让他们在家安心照顾孩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联小,他们做的事或许看起来很平凡,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明星”,他们相信自己并不平凡,教育的事业并不平凡,孩子的将来并不平凡,这份自信的气度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都能被尊重、被理解,从而能够懂得与接纳。正是领导团队这种有胸怀、有视野、肯投入的认知,才能在凝聚了人心之外,还铸就了更为重要和长久的东西,那就是一所学校的品格——沉稳、朴实、自信。这既是一种对待教育的态度和理念,也外显为他们的行动方式,支撑着联小人耐得住寂寞,按规律办事,是一所学校精神源头永不枯竭的保证,使她能够穿越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光阴岁月,时至今日甚至到更远的未来,依旧能够坚定地散发即使并不耀眼却从不间断的光芒。

(赵赟,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学校
八旬老校长义务诗教二十年
我与诗教
今朝诗教欣然践 他日根深花自开——诗教心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学校推介
诗词之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