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

2014-04-29 00:44周雨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言语文本课文

当下,语文教学的理念层出不穷,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教学的口号此起彼伏,但是,不管把语文装扮得如何花枝招展,令人眼花缭乱,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回到每天活生生的语文课堂,都得老老实实地想清楚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但一篇课文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很多时候还是一笔糊涂账,在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教学方式单一。不管教什么课文,基本都是采用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普遍还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层面,一味进行内容的感悟,很少从写法和语言表达上去关注文本。

2.教学过程呆板。阅读教学基本都是采用读—悟—读这样程式化流程,学生自主、自由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空间有限。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形式的花样翻新,恰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

3.文体意识淡漠。所有课文不管文体类型,都用统一的模式教,往往很少从句法、段式、篇章结构、言语风格等方面去关注和发现文本表达的妙处。

4.年段要求不明。每个年段的阅读都有明确的要求,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阅读几乎都是采用一样的方式,要么越位,要么不到位。

一、为什么教语文——语文教学价值的原点追问

语文教学的原点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观。人是语文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归宿,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科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语文的方式培养人,提高人的整体素养。这里的人首先是指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话语系统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表达: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必须明确的三个观念

1.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典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凭借,是载体。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读写一体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和变通,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2.课文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文内容是确定的,但课文只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内容,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相互等同。课程内容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还可以选出不同甚至完全两样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拓展开发,去有效整合,去合理取舍有效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教学内容”。

3.教什么不等于学什么。课堂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老师教得天花乱坠,但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只会学得云里雾里。语文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只有自己充分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过程,才能真正获得语言的发展。

三、语文到底教什么——内容选择的三个依据

1.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的本质特点

语文课上要教语文的东西,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让语文课堂语文内容的泛化,甚至充满了非语文的内容。以至于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园。要关注年段的具体要求,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既不越位,也不滞后。

2.基于课文的特点——发现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首先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王荣生教授说:“不存在抽象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很具体的,和文章的体式有关。”从课文的体式中发现最具语文教学价值的内容。当然,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本是一体两面,无法分割,有机整合,水乳交融的统一体,因此课文内容和语言的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选择和提炼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想标准。

3.基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适合的语文

语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儿童为本,什么叫以儿童为本?儿童的视角?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就是找准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找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要基于学情,做到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要教学生似懂非懂的,有障碍的,新的,精彩的。

四、语文到底怎么教——策略优化的五项原则

1.突出主人地位,强化主体实践

真正的学习是自学,语文不管怎么教,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效果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评价……

2.简化教学环节,合理取舍内容

一篇课文要教的东西似乎很多,但内容不能泛化,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或项目不能贪多求广,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

比如四年级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到底教什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对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是含糊不清或者选择不当的。细加分析,中年级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选择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内容是基本确定的,像这篇课文我以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内容:

第一要读好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语气。比如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句子读出停顿,长的段落能读出层次,容易混淆的读音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人物角色的语言能读出语气,场面能读出情景和画面,能准确把握并读出课文的情感基调。结合培养读书的习惯,激发读书的兴趣。

第二要学好生字词:指导重点字词的理解,重点指导难写的、易错的、典型的生字书写。

第三要感知内容:读懂自然段,学会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角色的形象。

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我想不管你怎么教,这三个内容是无法绕过的。

3.关注言语实践,强化言语运用

语文教学核心内容就是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内容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在引导想象、说话、质疑、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听说读写都是言语实践的方式,尤其要突出朗读训练,要以读为本,在对文本的形式多样的反复朗读中提高朗读感悟的能力。言语实践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应立足儿童生活实际,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生活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土壤,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言语实践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必要的支持,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当然,语文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感悟内容和品味语言不能分离,走向两个极端,理想的境界就是内容的感悟和表达形式的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统一。

4.渗透方法指导,掌握学习规律

聪明的老师教方法,学生越学越聪明。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点拨,因势利导,策略的最高境界是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点拨的艺术。

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对话要读出人物的语气,读书要像说话那么自然。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在指导写字时,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笔画的避让。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要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去归纳,叙事性的文章通常都可以是谁做什么的形式。在感悟内容的时候,学会联系实际去感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丰富内容,加深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5.拓宽课程视野,有效整合资源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教师应有开阔的课程视野,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每一个文本都有无限的解释空间,每一个文本都有通向生活、通向经典、通向过去和未知世界的秘密通道,教师就应该发现和打开这些秘密通道,正确把握教材留下的开发和选择的空间,放大教材的张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整合听、说、读、写、诵、议、画、演等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深度细读文本,读出自己理解

千般方法,万种策略,深入钻研文本教材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师要学会以多种身份——从读者、编者、作者、学者等多角度审视文本教材。对文本要俯观、仰视,也要近赏、远眺,要由表及里,也要由内而外;要熟读精思,也要速读浏览。要专心于文字本身,静心虔诚地与文本素颜以对,用心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此做足功夫才能知道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至此,也许一切水到渠成,尽在其中。

(周雨明,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2133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言语文本课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