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自我的唤醒与完善

2014-04-29 00:44陆锋磊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体悟意义生命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金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写作,就是唤醒自己,与美好的生命相遇,没想到在学生那里成了难题。问一问原因,都说:“没什么写的。”写作的源头绝不是逼仄书斋里的的冥思苦想,而是厚德载物的生活。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评价蒲宁的作品时说;“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客观生活对写作是重要的,但还不够,写作的源头,不仅在于外在的生活,更应追溯到内心的体悟。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振笔直遂”,不在于熟悉真实的竹子,关键在于能将“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如果学生能将“生活事件”还原为“生活情境”,将“经历的生活”提升为“体悟的生活”,将“生活写作”转化为“生存写作”,将“任务写作”诗化为“生命写作”,那么,不仅不会有“没什么写”“笔不对口,口不对心”的尴尬,而且会享受写作过程中自我的唤醒与完善的快乐,

一、唤醒日常的存在体验

学生无话可说,说起来又口是心非,大多因为生命体验处于沉睡状态,等待着唤醒与激发,写作临场表现为“去过程”“少情境”。有的教师用实物观察、野外活动、现场游戏、素材交流等活动来解决上述问题,可是,这种直接制造生活经历的方式,往往并不奏效,比如学生秋游了,还是写不出文章。写作心理学研究发现,作文所涉及的关键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记忆里的有意义信息,包括生活经验、人生阅历、阅读思考等。而所谓的有意义的信息,常常生成于“过程”与“情境”。所以,唤醒生命体验,最重要的是再现生活事件的过程,而过程的形象性,关键在于还原体验生成的情境。

人是被时代的洪流劫持的。当学生离沉重、苦难、忏悔、伤痕越来越远,离搞笑、作秀、山寨、娱乐越来越近的时候,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都被遮蔽了。教师应该点燃引领的火把,昭示生活“应该的样子”,反思生活“现在的样子”。与生存最密切的就是“日常”,最直感也最易淡忘的是“日常”。人总是处于连续的事件中,但往往因为忙碌、紧张、甜蜜,体会不到事件中的内心困扰。优秀的作品恰恰是日常存在中的种种挣扎的呈现,困扰和迷惑、坚守和忍耐……使人在直面自己内心时气象万千。因了这样的启发,在《对视》中,学生张志豪描述了一次购物体验:母亲为了蝇头微利污蔑农民的瓜不甜,农民热情召集路人品尝,详细介绍挑瓜窍门,“他喘着气,定定地看着我们,目光里似乎伸出一只小手来,把我的心揪得发疼,揪得我想起了人与人应该有的联系。”在《他们》中,学生林伟描述了过年回乡的困扰:握着奶奶一手就可以握全的手臂,扶着她背部冷硬如铁的突出,忙碌一生的女人依然不可以参加祭祀,不可以和男人一桌聚餐,然而奶奶活得心安理得。林伟发出了“终于懂了祥林嫂越劳碌反而越白胖的原因”,愤而长叹“无论如何明天决计要走了。”

二、超越生活庸常,发现写作意义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是生存。”生存强调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昆德拉小说中“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诗人在逃跑”的思辨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学生常常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丛丛灌木”“一捆矛盾”……我提倡“我思故我在”:“我”用心灵体验成长,“我”在体验的同时思辨体悟,建构自我生命的意义。在写作指导中,我精选了“城市化进程与自然村的消失”“城市建筑与城市记忆”“享受闲暇与娱乐至死”“阳刚危机与社区影响”等十大生活主题组织讨论,并且贯穿于高一高二的课前演讲中,激发学生对生活世界质疑问难、“以友辅仁”,引导学生在批判、发现、思辨中超越那“一地鸡毛”“丛丛灌木”,发现新的意义。

写作指导其实是思维指导,会想才会写,想得深想得细才可能写得精当细微。面临的困境是学生的思考常常匍匐于生活的芜杂里,更谈不上有精当独到的思悟。我的指导实践是举象拓展,思辨意义,在交流中绘制“思维树”——如果“城市建筑与城市记忆”这一母题是树的主干,那么左枝为“象”,诸如游历家乡的钱钟书故居、阿炳故居,联想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王澍设计杭州南宋御街,推想2012年“30年代北平最著名的文化沙龙——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强拆事件……;右枝为“思”,诸如城市符号的意义,市民对城市特色的认同,生活记忆的载体被毁灭……;花叶为“悟”,诸如城市化进程里市民生活记忆的消褪,城市生活情味的流失……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他同样紧紧地被束缚在他的生活现实之中,但他以思想的翱翔超越了生活,他摆脱了现实,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了回归存在的道路。”作文指导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更要携手牵引他们“超越”生活,思辨意义。

三、情动辞发,建构文心交融之境

美国散文家E·B·怀特说:“世上有多少种人的态度,就会有多少类散文的韵味。”学生常常以大话压人、空话炫人、虚话骗人的症结,第一在于漠视对自我生命个性的体认,第二在于教师灌输的主题、结构、评分标准所催生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诗人赵丽宏在评价新概念作文大赛时说“涉世未深的少年,蓦然发现世界的驳杂和生活的繁复,于是生出迷离复杂的感想”“将感受生动地表达,诗意便在其中”。象牙塔中的青春少年阅历自然浅薄,但是如果能聚焦于真实的心灵冲突、以“真体验、真性情、真表达”写作必能润发性灵之花。所以我的学生笔下的“教师父亲”,会在毕业生回校时喝醉,会为了母亲收了家长两条烟而冷战一月,会在儿子没有考上自己任教的重点高中时手足无措和长信道歉;并由此展开“耕耘自己的一亩田”的深刻思索……王国维评李煜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评大词人姜夔词“有格而无情”“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李煜词中流的是“血”,姜夔词中流的是“水”,区分全在于生存体悟里有没有饱满的真“我”。“我生故我在”,“我”在生存中,“我”在人与人的矛盾中中,“我”是生活世界的中心。

当然,从物到意,从意到言,也有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写作指导,一方面应该提醒学生直击心灵,抒写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学生在表达中运用联想想象、语言技巧进行反复渲染、对比映衬,从而使生命体悟逐渐清晰、丰实、深刻,以致产生活色生香、血肉丰满的文学效果。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写境”“造境”之说,“写境”表达生活真实、当下真实,“造境”表现体验真实、情感真实。后者所写人物事件并非当下产生、亲身经历,而是将平时亲身经历以及耳闻目睹所生成的感受、感觉、体悟杂糅到作文需要创设的事件情境中,并将其艺术化的表现出来。

四、抛开技法与套路,追求精神发育

刘亮程认为“每部作品都是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它长成那样是内容决定的”,而非“构思之精巧”所决定。通常教师指导高中生写作,总是围绕“立意”“结构”“语言”等考试阅卷标准,分点训练着“丰富”“生动”“深刻”等发展等级,当生命体验与生存体悟被肢解成技法、套路的碎片,写作就成了功利的雕虫小技,而非智慧的成长、精神的发育。

对于高中生的写作指导,第一要务是告诉学生,写作是生命倾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的精神从简单到丰富,从苍白到生动,从稚嫩到思辨。在“写体悟”指导中,师生、生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伴相依的关系,教师不能决定和控制它的进程和运作。师生张扬着自由、激情、游戏的酒神精神,以忘我的精神参与体悟写作的所有交流、展示活动,各人都积极投入与体悟的“场”,剖肝胆、诉肺腑,敞亮自己的精神世界,生长自己的哲学意义,在文心交融的写作境界里臻于完善。

(陆锋磊,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体悟意义生命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生之意义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体悟书法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