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较消极。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逆反心理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46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比较消极。而这不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让他们的品德和心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酗酒等,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涉世不深,实践经验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 从家庭方面看,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过于溺爱,对于孩子的事情全包全揽,结果造成了孩子在家庭中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吃要精品、用要高档的问题。再者现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温馨气氛减少,而这些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亲情淡化,友情薄弱,感情出现了“真空”。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逐渐滋生对家长的敌对心态,再加上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袭和影响,容易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2. 从学校方面看,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分数的排队、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压力剧增,使学生的心理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中。学校单纯向学生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如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朋友间的交友规范、政治上的政治道德、学业上的学术规范以及公共交往中的礼仪规范等,而不注重尊重学生的道德人格。在用规范来批评与表扬受教育者的行为时,往往不注意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选择的权利。这种教育倾向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麻木、脆弱尤其是逆反的心理反应。
3.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人们心态开始失衡,价值取向发生扭曲,道德意识出现了低谷,诚信丧失,爱心丢失,同情心缺失,无正义感,冷漠自私,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而这些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和心理,使他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不但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理的一系列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酗酒,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因材施教,破解逆反心理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还要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得心应手,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认为教材的要求、教师的传授皆可信、可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必须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要求。
1. 运用逆反理论。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运用心理学逆反理论来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也是“真理愈辩愈明”的本质要求。只有允许学生对教材所写持有怀疑的态度,思想才会产生碰撞,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地把教材的知识点阐述清楚,让学生口服心服。
2. 运用回归理论。回归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并非置身于理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判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相悖,这是学生目前最大的困惑。教师运用回归理论,可引导学生分析相悖现象的根源、本质与危害,引导学生按照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向善、向真、向美发展。
3. 运用人格理论。身教胜于言传。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求教师确信教材所叙述的真理,而且更需要教师践行这些真理。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真诚豁达、满腔热忱人格的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
4. 运用转移理论。学生心理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又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支配作用。运用转移理论就应该从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感体验法等角度,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自觉调整,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服务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指导解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周雪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寇 彧,张文新.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第三中学 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