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敏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实施新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阅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优化朗读教学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浅见如下:
一、明确目标高效阅读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又遍地傻读,也不是“念经”式的唱读,而是要一遍又一遍有目的、有效果地读,悟出文中之情感,读出文章之“味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要清楚某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在朗读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明确的朗读目标既是高效朗读的依据,也是朗读归宿,因此,朗读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恰当,又必须依赖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高效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阅读目标而进行的有效阅读。所谓的有效就是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进行情感的自我体验。
二、感知内容激发情感
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逼出来的,而是自我情感体验的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在读中张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并产生真切的感受,达到自我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世界。
三、启迪想象,领会意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亲切自然,朗读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随之真切。引导学生顺利地入境,关键在于抓住课文中可以想象的空间启迪学生想象,在想像中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为人民之水的美好品质。可以说,如果不启迪学生想象,引导他们领会意境,那么,语言文字就只能是抽象的符号,更还谈得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感受体验 品味感情
文章中的語言文字虽然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扎扎实实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了。
五、揣摩词句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言词精粹,蕴含隽永。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从领会感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所以,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主动去揣摩语言文字的蕴含上下功夫,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朗读训练,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应。例如:我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鼓励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对“孤帆” 思考与理解,并出示问题:在古代的水上黄金水道上,为什么作者会把“孤帆”送进诗中?经过充分地阅读交流,有学生的说:友人走后,作者深感倍加孤独;有的说:由于凝视友人远去的船,李白无暇顾及身边往返的船只;有的说:友情的泪水模糊了李白的视线;还有的说:纵有千帆身边过,目中只有孟浩然……不难看出,这样的引导朗读,既帮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充分感受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表现能力,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六、形式多样 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把朗读作为一种乐趣的时候,才能把朗读内化为自己潜在的动力。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实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采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分角色演读。在小学课本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狼和小羊》还是高年级的《负荆请罪》,诸多文章都具备一定的情感表演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读上,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要素,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安排他们“合适的角色”,体现“螺旋式”上升要求,切忌低年级高年化,高年级成人化。在学生到台前演读的同时,教师作为观众在台下为学生们加油鼓掌,定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演读兴致,在不经意的演读中内化文本知识,提高了能力。
书山有路“读”为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读书破万卷”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因学生们的“会读”而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民族小学55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