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2014-04-29 14:24李维东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并发症麻醉

李维东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1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经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1.62±0.32)min、(12.05±2.35)min、(331.4±45.2)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50%,对照组为61.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神经阻滞优秀率为68.75%,对照组为3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12.5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经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成功率高,镇痛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82-02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中,是肩部与上肢手术优先选择的麻醉方式,患者清醒安全系数高。不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穿刺方法极有可能引起膈神經组织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1]。近年来,一些大医院通过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穿刺,使成功率与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不过多数中小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并无神经刺激器。对此,我院采取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超定位,经头皮静脉穿刺,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无臂丛阻滞禁忌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16~77岁,平均(36.8±6.5)岁,体重40~73kg,平均(60.3±7.2)kg,ASA分级,I级26例,II级35例,III级19例,手术部位:上臂33例,前臂挠侧19例,前臂尺侧17例,手掌11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7~76岁,平均(36.2±6.9)岁,体重40~72kg,平均(60.1±7.6)kg,ASA分级,I级28例,II级34例,III级18例,手术部位:上臂35例,前臂挠侧20例,前臂尺侧15例,手掌10例。排除神经系统障碍者,患肢神经损伤或异常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药物过敏者,肩颈外伤畸形者,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疾病者,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半小时肌注0.1g苯巴比妥那与0.5mg阿托品,患者入室后开始吸氧,密切监测HR、BP、ECG、SpO2,随后开放静脉通道。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肢贴近体旁,随即明确肌间沟,患者抬头以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触及前斜角肌。用指腹稍稍向外滑行触及一凹陷,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常规消毒后改良组将手指放于锁骨上两指处,并以此为进针点。针尖略微指向健侧乳头方位,随后缓慢、垂直进针,有轻微突破感即表示刺破神经鞘,可稍深入,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无气后注入5ml麻药(2%利多卡因15ml加0.75%布比卡因15ml混合液),无不良反应后注入全部剂量,注入后局部适当揉压扩散。对照组则采取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于C6水平穿刺并寻找异感,异感出现后随即注入麻药,轻轻按压斜角肌间沟近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神经阻滞效果评定为优、良、差,优:安静无疼痛;良:微痛需辅助药物;差:有明显疼痛感。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1.62±0.32)min、(12.05±2.35)min、(331.4±45.2)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50%,对照组为61.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

3 讨论

臂丛神经由C5~8于T1脊神经前支组成,也包括C4和T2前支的小分支。人体整个手臂运动与大部分手臂知觉均靠臂丛神经支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技术,操作简单,风险小。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不考虑手术部位,都于斜角肌间沟处C6水平穿刺并寻找异感,往往会出现“上不达顶,下不完善”的现象,尤其是肩锁部手术阻滞效果甚微,这多与锁骨上神经与颈横神经未阻滞有关,因此常常需要采取全麻或局部浸润来完成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会发生局麻药物毒性反应[2-3]。

臂丛神经由本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对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了改良,将肌间沟看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沿着肩胛舌骨肌往下可触摸锁骨下动脉,而颈外静脉经过肌间沟,和C6横突与环状软骨位于同一水平[4]。肩锁部与上肢各部位对应着相应的点进行阻滞,顶点进针注入麻药就能满足阻滞肩胛上神经与肩胛下神经,可满足肩锁部手术的麻醉需要。中点进针注入麻药,主要阻滞的是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可满足上臂手术麻醉需要。底部进针注入麻药,同样可以阻滞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主要阻滞支配远端部分,可满足足前臂与手部手术麻醉的需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降低了穿刺的盲目性,通过对药物剂量与穿刺点的控制,起效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经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成功率高,镇痛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辉,廖生根,阮凯坤,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5):125-126.

[2] 靖梅芳.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5):3948-3949.

[3] 朱莉莉,蒋秀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104-105.

[4] 张洁,王勇,李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4):6-8.

猜你喜欢
并发症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