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赵逵夫自我溢美之词和周建忠的创新

2014-04-29 00:44:03杨德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反思

杨德春

摘要:赵逵夫自我溢美之词是楚辞界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真正源头,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所谓学术成就要认真加以反思。对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要全面地看,不能只看局部的字句,要体谅汤炳正作为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所面临的各种人情关系的压力而身不由己的艰难处境。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这是周建忠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的创新,连赵逵夫的弟子们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都没能够或没敢做的事情,周建忠做了,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啊!

关键词:反思;赵逵夫;自己;溢美之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3-0066-05

一、反思赵逵夫自我溢美之词(上)

雷媛《陇上名家赵逵夫开显楚辞之秘》载赵逵夫宣称:“我的论文分四部分,主要研究屈原(包括家世、生平、思想、政治主张、创作、朋好、政敌)和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政治情况、军事情况、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文学创作者的继承关系和发展概况等)。尤其是第二部分《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主要弄清了屈原与《离骚》的关系,纠正并解决了屈原研究上两千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1]

雷媛《陇上名家赵逵夫开显楚辞之秘》载赵逵夫宣称:“我根据《世本》佚文等资料,证明了《离骚》同屈原、屈氏的关系, 以确凿的事实对‘屈原否定论予以了否定。”[1]

王闿运《楚词释》一云:“皇考:大夫祖庙之名,即太祖也。伯庸:屈氏受姓之祖;屈,楚大族;言己体国之义也。若以皇考为父,属词之例,不得称父字,且於文无施也。”[2]620

王闿运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王闿运是经学大家,此处绝非信口开河、游谈无根,我认为以王闿运之学问,其云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必然是以《世本》康作庸为根据,否则,王闿运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无从谈起。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云:“清末王闿运《楚辞释》说:‘皇考,大夫祖庙之名,即太祖也。伯庸,屈氏受姓之祖。若以皇考为父,属词之例,不得称父字,且於文无施也。”[3]6

首先,赵逵夫未标明引文之出处,此不符合学术规范。其次,赵逵夫漏引“屈,楚大族;言己体国之义也”一句,赵逵夫是否读过王闿运的《楚词释》值得怀疑,赵逵夫此处所使用的很可能是第二手材料。

早在1956年,段熙仲《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即明确指出:

索隐说:“系本(即世本)康作庸,亶作袒。地理志:江陵南郡之县也,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之。”据这一说,康为庸之别字,句亶即后来郢都所始,熊庸于兄弟行为伯,始封于郢,所以说伯庸,说皇考。康庸字都从庚, 形近易讹。[4]

王闿运、段熙仲都是公羊大家,治经学要求严谨之学风,以王闿运之学问必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之来龙去脉,但王闿运仅仅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作为一个假说,假说有利于科学研究,以王闿运之学问未予证明,其不可证明甚明,有限的材料就摆在那里,摆了两千多年了。段熙仲也不过就是说的更明确一点,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还是一个假说,为像赵逵夫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一些有关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的文献线索。公羊经学的大师们知道证明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的证据不足,其性质只能严谨地停留在假说上,不能作为已证明的定论。

赵逵夫不自量力,要证明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有限的材料就摆在那里,摆了两千多年了。赵逵夫使用的还是这些材料,其实主要材料或证据就是《世本》康作庸,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经过赵逵夫不自量力的所谓证明之后还是一个假说,其假说的性质没有丝毫改变,赵逵夫却恬不知耻地自吹自擂,赵逵夫自己说他纠正并解决了屈原研究上两千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赵逵夫真是恬不知耻啊!赵逵夫如此恬不知耻地自吹自擂,不仅有哗众取宠之意,更有欺世盗名之实。鉴于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经过赵逵夫不自量力的所谓证明之后还是一个假说,假说有利于科学研究,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的首功理所当然应该归于王闿运。退一万步讲,无知妄人或以为王闿运虽明确提出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但是语焉不详,那么,段熙仲更明确地阐述了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并明确提出了主要文献线索,如此则提出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的首功不归之于王闿运,也应该归之于段熙仲,怎么轮也轮不到赵逵夫。

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确实是王闿运、段熙仲是最早明确提出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和最早更明确地阐述了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并明确提出了主要文献线索的学者,赵逵夫不过像学生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图书馆跑跑腿、动动手,完全是一个体力活,根本不值一提,赵逵夫关于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的所谓学术成果在学术史上是没有地位的。

段熙仲《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明确提出了《索隐》云“系本(即世本)康作庸”[4], 赵逵夫《读书与研究》云:“我在清代甘肃学者张澍辑的《世本》中,发现了一段重要材料:西周末年楚熊渠之长子名‘庸。”[5]段熙仲《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发表在《文史哲》1956年第12期上,《文史哲》是重要的文科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均藏有《文史哲》1956年第12期,赵逵夫要写硕士论文,首先就要查阅资料,《文史哲》1956年第12期这样一本常见学术刊物,赵逵夫不可能见不到,赵逵夫将段熙仲的研究成果窃为己有,欺世盗名,完全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二、反思赵逵夫自我溢美之词(下)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前言》云:

日本著名汉学家、国际著名楚辞学专家竹治贞夫先生在读到我关于句亶王熊伯庸的论文之后来信云:“从来以‘皇考为太祖之说,虽有据而其人空漠。先生论文以太祖即受姓之祖,为句亶王熊伯庸,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佩矣。”[3]15

赵逵夫借所谓的“国际著名楚辞学专家”之口以抬高身价,而所谓的“国际著名楚辞学专家”之“考证极精细详实”之言完全是与事实不符的溢美之词。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前言》云:

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康达维教授对我已经发表的关于屈原研究的论文,持肯定态度。1992年7月在读了我的《〈战国策·张仪相秦谓昭雎章〉发微》之后来信云:“您的关于屈原早期不为人知的作品的发现,太令人激动了。……我完全赞同您关于某些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根本不可信的观点。这是老调重弹(一直可以上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现在完全没有重提的必要了。”[3]16-17

首先,根据国际惯例,发表私人信件应当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和书面授权。由于私人信件在性质上不同于公开信,私人信件在本质上是通信双方两人之间的私密性交流,不具有公开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私人信件的原作者不会同意和授权公开发表私人信件。如果未征得私人信件原作者的同意和书面授权而公开发表私人信件,那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退一万步讲,就算赵逵夫征得了私人信件原作者的同意和书面授权,私人信件的性质决定了私人信件存在客气话、恭维话、不负责任的私下意见、记忆错误的话、未经核实的内容等等问题,赵逵夫号称精通文献学,这些文献学常识赵逵夫不可能不知道,如果某人发信客气一下自称在下,收信人遂据此公开宣传自己能力和水平在发信人之上,那很可能是无知,赵逵夫拿别人在私人信件中的客气话招摇撞骗,借以抬高自己,赵逵夫不是无知,赵逵夫是无耻!

再次,康达维认为屈原否定论是老调重弹(一直可以上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上,外国人是不可能超过中国人的,如果有一天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水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水平,中华民族也就沦为外国人的附庸了。赵逵夫挟洋人以自重,反映出赵逵夫根深蒂固的洋奴心理,似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似乎洋人都叫好了,中国人也得跟着叫好。有骨气的中国人绝不会买洋人的账,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也绝不会买赵逵夫的账。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存在上述问题的所谓著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耻辱。

一九八四年八月一日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26期刊发常振国、绛云《屈原研究动态》云:“赵逵夫首次引用《世本》等先秦典籍的记载对屈氏之始作了考辩,认为《离骚》中的‘伯庸就是《史记·楚世家》中的句亶王熊伯庸,从根本上批驳了‘屈原是传说中人物的论点。”[6]赵逵夫绝不是首次引用《世本》等先秦典籍的记载对屈氏之始作考证的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这样严重失实的材料、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样严重失实的材料在学术上是极不严谨的,这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中华书局的耻辱。

田耕滋《“致广大而尽精微”——评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云:“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肯定。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治贞夫先生称其‘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佩。”[7]田耕滋《“致广大而尽精微”——评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云:“作者对《战国策》中不为人知的两则屈原史料的发掘,就受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的高度赞扬:‘您的关于屈原早期不为人知的作品的发现,太令人激动了。”[7]

邵炳军《从〈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看赵逵夫先生的楚辞研究》云:“日本著名楚辞学家、德岛大学竹治贞夫教授称其为‘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秘;美国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称赞其‘关于屈原早期不为人知的作品的发现,太令人激动了,并判定‘屈原否定论‘现在完全没有重提的必要了。”[8]168

钟祥《慧眼独具识幽隐——评赵逵夫先生〈屈原与他的时代〉》云:“竹治贞夫先生读了赵先生关于熊伯庸的论文之后来信说……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康达维教授……来信说……。”[9]

可见,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是楚辞界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真正源头,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所谓学术成就要认真加以反思,要向楚辞界公开承认错误并消除恶劣影响,否则,赵逵夫必将被扫进楚辞研究的历史的垃圾堆。

三、反思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来源

汤炳正《〈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云:“我跟逵夫同志相知,是十多年前的事。当时他发表了关于《离骚》‘伯庸即《楚世家》句蚮王熊伯庸的论文,我尝想,屈学界读《史记·楚世家》而不参阅三家注者,是决不会有的。但千百年来对‘伯庸的探索者如此之多,竟没有注意到《索隐》所谓熊渠的长子康,‘《世本》康作庸这一赫然在目的注释。而逵夫同志却独具只眼,能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全面的探索,获得历史性的结论。”[10]251客观地讲,汤炳正在《〈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中所谓“千百年来对‘伯庸的探索者如此之多,竟没有注意到《索隐》所谓熊渠的长子康,‘《世本》康作庸这一赫然在目的注释。而逵夫同志却独具只眼,能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全面的探索,获得历史性的结论”确实与事实不符,是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

楚辞界对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当然要认真加以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但是,我认为,对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要全面地看,不能只看局部的字句。我认为以汤炳正作为章太炎弟子之学问是不可能不知道王闿运明确提出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不可能是信口开河、游谈无根,以王闿运之学问,其云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必然是以《世本》康作庸为根据,否则,王闿运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无从谈起。我认为以汤炳正作为章太炎弟子之学问以及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是不可能不知道刊载在《文史哲》1956年第12期上的段熙仲《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的内容。汤炳正是老一代学者,据说为人正直,颇有君子长者之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是否可以看作是君子长者提携后学的鼓励之词,完全不必当真。如果拿君子长者提携后学的鼓励之词招摇撞骗以欺世盗名,那就是无耻的小人。

另外,此处还有一个汤炳正受到赵逵夫的欺骗的问题,赵逵夫《读书与研究》云:“我在清代甘肃学者张澍辑的《世本》中,发现了一段重要材料:西周末年楚熊渠之长子名‘庸。” [11]赵逵夫的《读书与研究》发表在《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上,汤炳正《〈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作于1994年5月17日[10]252,汤炳正在作序时当然不可能读到1994年12月出版的1994年第12期《文史知识》,但赵逵夫请求汤炳正作序,理应向汤炳正详细如实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但赵逵夫没有向汤炳正详细如实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赵逵夫隐瞒了从《文史哲》1956年第12期上段熙仲的《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中看到《世本》康作庸并在甘肃学者张澍辑的《世本》中进行过核实的实际情况,赵逵夫欺骗汤炳正说是在读《史记》三家注时在《索隐》中发现《世本》康作庸的。汤炳正作为章太炎弟子,不可能不知道王闿运明确提出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这一假说不可能是信口开河、游谈无根,以王闿运之学问,其云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必然是以《世本》康作庸为根据,否则,王闿运以伯庸为屈氏受姓之祖无从谈起。以汤炳正作为章太炎弟子之学问以及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是不可能不知道刊载在《文史哲》1956年第12期上的段熙仲《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的内容。汤炳正以君子长者之风提携后学,未与撒谎的赵逵夫计较,按赵逵夫提供的谎言作了序,这一方面反映了汤炳正的君子长者之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赵逵夫撒谎骗人、欺世盗名的无耻。

汤炳正《〈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云:“近年来,我为别人写序,越来越有些畏缩,深恐言有不当,则作者见怪,或读者上当。”[10]251中国人是很含蓄的,汤炳正在此处已经很含蓄委婉地提醒读者不要上当,汤炳正实际上迫于各种人情关系的压力已身不由己,深恐作者见怪,但是,尽管如此,汤炳正在此处还是很含蓄委婉地提醒读者不要上当。

汤炳正《〈屈原与他的时代〉序》云:“‘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10]251汤炳正使用了一个中国传统学者很少使用的词汇——“概念”而未使用“结论”一词,这里面大有深意,所谓全新的概念就是商业化炒作的新概念和新卖点。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就是暗指赵逵夫抄袭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实难得暗含讽刺之意。汤炳正认为前人的学术遗产经过赵逵夫的层层论证与步步推演竟然变成了赵逵夫的所谓新发现,中国人是很含蓄的,汤炳正在此处已经含蓄委婉地否定了赵逵夫的所谓新发现。

汤炳正1982年3月1日《致赵逵夫》云:“前日寄来大作,阅后极为钦佩。已托郑老代达鄙意。大作以《楚世家》熊渠长子康即为《离骚》之‘伯庸确为精辟之论。以此为突破点,加以发挥,为屈赋研究,立了一功。”[10]303汤炳正所谓阅后极为钦佩、所谓已托郑老代达鄙意、所谓确为精辟之论、所谓为屈赋研究立了一功皆为书信上的客气话,完全不必当真,我认为汤炳正的这些书信上的客套话不宜当作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看待。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伯庸:屈原远祖名。据近来学者考证,即《世本》所载熊渠的长子庸。封句亶王。”[12]3《楚辞今注》中的《离骚》、《九歌》是汤炳正亲自注释,完全是汤炳正自己的意思。汤炳正并未说伯庸即《世本》所载熊渠的长子庸是赵逵夫所考证,所谓据近来学者考证,其范围很广,建国以来段熙仲的考证当然在近来的范围之内,近代的王闿运当然也在近来的范围之内。可见,汤炳正并未将伯庸即《世本》所载熊渠的长子庸的著作权归于赵逵夫。

总之,楚辞界对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当然要认真加以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但是,我认为,对于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要全面地看,不能只看局部的字句,要体谅汤炳正作为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所面临的各种人情关系的压力而身不由己的艰难处境。汤炳正建立中国屈原学会的开创性贡献、汤炳正担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期间的卓越贡献和高风亮节将永垂楚辞研究的史册。

综上所述,实际上,汤炳正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真正来源是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可见,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是楚辞界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真正源头,赵逵夫自己对自己的所谓学术成就要认真加以反思,要向楚辞界公开承认错误并消除恶劣影响,否则,赵逵夫必将被扫进楚辞研究的历史的垃圾堆。

四、反思周建忠对赵逵夫的溢美之词的来源和创新

周建忠《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云:

这种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而逵夫同志的《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文,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该文的主要突破为:“朕皇考曰伯庸”之“伯庸”是屈氏始封君,熊渠的长子句亶王熊伯庸,围绕这个中心,又有许多具体见解:……这十个方面的论述,相互映证,无懈可击,使主要论点在诸论烘托之上,显得坚实、周密。[13]

首先,周建忠认为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周建忠认为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文就达到了这种最难达到的境界,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令人作呕。如果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那么,楚辞研究就再也没有比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更好的研究方法了,楚辞研究就再也没有比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更难达到的境界了,楚辞研究再也不发展了,楚辞研究到赵逵夫就到终点了。其次,周建忠不顾事实地吹捧赵逵夫的所谓研究成果无懈可击,周建忠睁眼说瞎话到了如此程度,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科学态度和良知。

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论》云:

这种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而逵夫同志的《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文,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该文的主要突破为:“朕皇考曰伯庸”之“伯庸”是屈氏始封君、熊渠的长子句亶王熊伯庸,围绕这个中心,又有许多具体见解:……这十个方面的论述,相互映证,无懈可击,使主要论点在诸论烘托之上,显得坚实、周密。[14]344-345

首先,周建忠认为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周建忠认为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文就达到了这种最难达到的境界,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令人作呕。如果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那么,楚辞研究就再也没有比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更好的研究方法了,楚辞研究就再也没有比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更难达到的境界了,楚辞研究再也不发展了,楚辞研究到赵逵夫就到终点了。其次,周建忠不顾事实地吹捧赵逵夫的所谓研究成果无懈可击,周建忠睁眼说瞎话到了如此程度,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科学态度和良知。

周建忠的《考证翔实 辩析精微——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周建忠的《旧学根基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周建忠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论》所引用和使用的材料中有多封致赵逵夫的私人信件,这些材料的提供者只能是赵逵夫本人。周建忠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论》提到赵逵夫任中学教师的一些情况和赵逵夫的个人读书情况,这些材料的提供者也只能是赵逵夫本人。但是,在赵逵夫自己对赵逵夫自己的溢美之词中并没有顶峰论的内容,周建忠认为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突破的研究方法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周建忠认为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文就达到了这种最难达到的境界,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这是周建忠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的创新,连赵逵夫的弟子们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都没能够或没敢做的事情,周建忠做了,周建忠以顶峰论吹捧赵逵夫在溢美和吹捧赵逵夫上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啊!

另外,周建忠的《考证翔实 辩析精微——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周建忠的《旧学根基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周建忠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对于吹捧赵逵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周建忠应该对此加以反思,向楚辞界公开承认错误并消除恶劣影响,否则,周建忠必将与赵逵夫一样被扫进楚辞研究的历史的垃圾堆。

参考文献:

[1] 雷媛.陇上名家赵逵夫开显楚辞之秘[N].兰州晨报,2006-9-14(B07).

[2] 王闿运.楚词释[M].//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〇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20.

[3]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段熙仲.楚辞札记[J].文史哲,1956,12:63-64.

[5] 赵逵夫.读书与研究[J].文史知识,1994,12:3-11.

[6] 常振国、绛云.屈原研究动态[J].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4,126:6-8.

[7] 田耕滋.“致广大而尽精微”——评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1:封二-封三.

[8] 邵炳军.从《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看赵逵夫先生的楚辞研究[A].//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四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50-170.

[9] 钟祥.慧眼独具识幽隐——评赵逵夫先生《屈原与他的时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149-152.

[10]汤炳正.渊研楼屈学存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11]赵逵夫.读书与研究[J].文史知识,1994,12:3-11.

[12]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

[13]周建忠.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1990,1:98-103.

[14]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344-345.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9:52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35:30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7:57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5:29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1:45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