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盛楠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在言语交际中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具有多种语用功能而不具有命题意义的词或词组。本文以话语标记语OK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主要分析了其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会话互动中的四种语用功能:衔接过渡功能、信息延缓功能、结束话题功能和信息修补功能。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OK;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2-4437(2014)03-0023-03
1 引言
在日常会话中,为了使听话者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意思,说话者不仅需要传递主要信息,而且还要用恰当的方式组织信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听到well, you know, I mean, all right, okay,oh之类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被语言学家们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语言学家们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随后的时间内给予它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词或词组所体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特点与功能,其更多的功能则体现在语用上,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生成及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至今学者们对于话语标记语还未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为其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如提示短语(cue phrases)[1]、话语联系词(discourse connectives)[2]、语用联系语( Pragmatic connectives)[3]、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4] 等。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也不一致。Chaudron,Richards( 1986)[5]把话语标记语定义为“传达关于话语整体框架和局部句子间关系信息的符号”。Schiffrin( 1987)[6]认为话语标记语是含语言单位,顺序上不独立的组成部分。何自然、冉永平( 1999)[7]从语用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话语标记语不是语义的,而是用来传递话语信息的,是话语理解的信息标记,因而对话语理解起到引导的作用。
虽然对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们趋向于认为话语标记语是会话交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交流中的作用是动态的、语用的。它们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也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Jucker(1991)[8]认为“话语标记有以下4个特征:1)不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2)不增加话题的命题内容;3)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4) 具有表情功能,但不具指称、指示或认识功能。
本文就言语交际中用作话语标记语的OK进行语用分析,以微观见宏观,以达到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目的。
3 OK的语用功能
OK即为Okay的缩写,具有多种词性与用途, 根据《朗文高阶英语词典》【9】中的解释,OK一词可用作形容词、副词、名词或动词等。如:例(1) Are you OK?(形容词);例(2) Im doing OK now.(副词);例(3) Random drug testing has been OKd for subway and bus drivers.(动词);例(4)We just got the OK to buy new books.(名词)。在上述四个例子中,OK都构成了该话语的命题内容,是句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OK则作为一感叹词,不构成该话语的命题内容。
例(5)A: Mm, well. What kind of tea do you prefer, black tea or green tea?
B: OK. I prefer green tea.
在这句话中OK所起的作用其实是一种话语标记功能。它从句法和语义上来说可有可无,非传统语法所能阐释清楚,但从语用角度来说对话语的连贯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权威词典和日常真实会话中的语料,归纳分析话语标记语OK的四种语用功能:衔接过渡功能、信息延缓功能、结束话题功能和信息修补功能。
3.1 衔接过渡功能
话语标记语尽管小而不起眼,但其在保证会话交流的顺利、自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Ok在会话中经常被中国英语学习者用来表达意义上的衔接和过渡,以开始一个新话轮,或是承接上一话轮,开始一个新话题。如:
例(6)Teacher:OK, lets begin our class.( After hearing the bell ring)
在本例中,教师用OK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开始一段新话语。
例(7)Teacher: Read after me. Education.
Students: Education.
Teacher: OK.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8.
在本例中,教师用OK来结束同学们跟读单词这一教学环节,开始打开书本学习课本内容这一新的环节。
例(8)Colleague C: Hey, theres a Mr. Fu. Hes finishing a check up with Morgan.
Wil: Let me see his states. Fifty-three, unmarried. Thyroid levels arent where Id like to see them, but overall pretty healthy. Okay. Be discrete but ask him if hes free Friday.[10]
在本例中,同事C给Wil的母亲介绍对象Mr. Fu,Wil描述了Mr. Fu的情况后,先是感觉不错,但又用OK转换了话轮,让母亲谨慎一些。
例(9)Doctor:Whats wrong with you?
Patient: My stomach aches badly.
Doctor: OK. How long does it last?
在本例中,当患者回答了医生的提问后,医生用OK表示已经接受到了患者的信息,并且意味着要结束当前的话轮,进入一个新的话轮。于是医生问了下一个问题。
1.2 信息延缓功能
日常会话中,经常会出现话语延缓的现象,为了避免过长停顿,说话者通常使用一定的话语标记语来争取时间,保证交际正常进行。经过实例分析,本族语者多会使用话语标记语“well”,而更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则很自然地用OK一词来表达其犹豫感,延缓回答。
例(10)A: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B: Yes.
A: Well. What kind of TV programs do you prefer?
B: OK. I think, cartoon is my favorite.
在本例中,B借助OK来避免了停顿,争取了时间来回答A的问题。
例(11)Teacher: Why didnt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yesterday?
Student: Mm, OK. I got cold last night and felt dizzy, so…
在本例中,老师质问学生为何昨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用“Mm. OK”作停顿,显然是给自己争取时间,构思自己要说的话,努力找个借口,以免受到老师的责罚。
3.3 结束话题功能
当说话人想要结束谈话时,也经常会用到话语标记语OK来表示没有其他要说的话了,想要结束谈话。
例(12)A: Ill call you later.
B: OK.
在本例中,B用OK结束谈话,表示没有什么想要再说、再补充的了。
例(13)A: Sorry, my dear. It wont happen again.
B: OK.
在本例中,A向B表示道歉,B直接用OK结束谈话,或许是已经原谅了A,不想让他太过内疚,又或许是仍旧在生气,暂时不想搭理A,用OK结束谈话,表示没有其他话想说。
3.4 信息修补功能
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不免出现口误、错误、对某一信息产生误解等情况,一旦意识到后,说话者就会立刻对话语进行及时修补、修正。经过实例分析,本族语者多用话语标记语“well”或“I mean”, 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则更多的选择用“OK”一词来及时修补信息。
例(14)Teacher: The dead line for the term paper is next Sunday. OK. …is next Saturday.
在本例中,老师发生了口误,但他用OK作为一个缓冲,及时修正了信息。
例(15)A: How much bread did you eat last night? I guess you might have been very very hungry.
B: Five pieces. OK. Six pieces. I ate another one after you left.
本例中,B用OK进行了自我修正,表明昨晚是吃了六片面包,而不是五片。
4. 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话语标记语OK的语用功能,并重新归纳了其常见的四种功能:衔接过渡功能、信息延缓功能、结束话题功能和信息修补功能。再次证明了OK等话语标记语不构成话语的命题意义,却有举足轻重的语用功能,它们对于话语的连贯和促进交谈双方对话语的理解起着制约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话语标记语OK的语用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
族语者在使用话语标记语时存在差异,认识到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较为单一、总体英语口语能力较低的现状。因此本文建议语言教师在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时,应恰当引导口语标记语的使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保证言语交际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Knott, A. and R. Dale. Using Linguistic Phenomena to motivate a Set of Coheence Relations. [ J]. Discourse Proccesses, 1994,18(1):35-62.
[2] Blakemore, 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Oxford: Blackwell,1987.
[3] Stubbs, M.. Discourse Analysi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4] Fraser, B.. Types of English Discourse Markers. Acta Lingistica Hungarica, 1988, 38(1-4):19-33.
[5] Chaudreon,C.,Richards,J.C. The effects ofdiscourse markers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J]. Applied Linguistics,1986, ( 7).
[6] Schiffrin,D.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 何自然,冉永平. 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3) : 43.
[8] JUCKER A H & ZIV Y. Discourse markers: descriptions and theory [M], Armserdam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5.
[9] 朗文高阶英语词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50.
[10]王玉括. 西方文化影视欣赏[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