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2014-04-29 07:27:29袁长远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素养新课标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标实施之下,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样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授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上做出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哪些教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实践大語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三组关系、实现备课为读书、教师为伙伴、讲堂为学堂、提问为探究四个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标 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93-01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素养呢。

一、要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语文教学狭义地理解为备课和写教案,认为备课就是为课堂预先设定传授内容、传授过程、甚至是传授效果,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标,进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冲突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被动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主人,学生是机器。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真正的人!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要使学生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要引导学生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从而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而不能“一言堂”;要重视和关爱中差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要和学生平起平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探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从而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人文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尽量看到学生进步的一面,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既要做他们学习的伙伴、指点者,还要做他们心灵上、精神上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成长,收获友谊、人生经验等等,从而体现出效果评价的人文性。

二、实践两个观念——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实践两个观念,即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

语文界有一句经典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要高度关注生活,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这里的“关注生活”可作两方面的理解——关注书籍生活和关注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思考经典,叩问经典。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自选书目、自己确定写作内容,作一回读书的主人。并要求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读书笔记来作交流、展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文,并及时向他们推荐最新的好文章,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既有纵深的历史文化感,又有前沿的时代感。总之,要通过教师的搭建,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这是大语文观的第一个含义——关注书籍生活。

笔者认为,大语文观的第二个含义是关注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关注时尚流行文化,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关注报刊、广告、影视作品,以培养学生从鲜活的生活中提取知识营养、人文营养的能力;关注民风民俗,以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珍视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当今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在很多社会实践中都可以直观而形象地学到语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应该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点,要把学生推向生活这个大舞台,从而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作为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友善的互动课堂,让学生在互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自由活动,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处理三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可以减少了,恰恰相反,教师在备课时投入的时间是增加了。以往备课中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参”三要素,是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很好的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教材和教参一旦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发展的人,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和教材这三对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桥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搞生搬硬套的牵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师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指点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者、欣赏者;而不再是权威、霸主、监督者、发号施令者。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指教师要掌控教材,超越教材;要入乎教材,又要出乎教材;要巧妙自然地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衔接起来。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是指要培养学生将课内知识牵移到课外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取舍,要果断地将学生喜爱的文章引进课堂,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教师。

四、实现四个转变——备课为读书、教师为伙伴、讲堂为学堂、提问为探究

笔者认为,新时期,语文教师还应实现四个转变:变备课为广泛读书,转变教师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简单提问为共同探究。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就是为教学准备的过程,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极为关键,大量的阅读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必要前提。在新课标下的备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这样的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广泛,学生完全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应该是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比较模糊的学科,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对学生的回答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学生有失偏颇的答案也应该想想是否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于原则上的问题当然是应该予以纠正的。总之,在课堂提问上,教师要俯下身去,参与学生的讨论,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尹民.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鲁金才.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培养之我见[J].中学语文,2014(09)

[3]胡剑锋.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J].读与写,2013(11)

作者简介:

袁长远(1961.08.05-),男,汉族,湖北麻城人,中文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黄冈市语文骨干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德育。

猜你喜欢
教学素养新课标语文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从教学效率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20:12
初中政治老师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