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
【摘要】生物科学史是探究教学的有益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略谈了“基于‘探究理念精心设计生物科学史素材”以及“以科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生物 科学史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61-01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 —— 爱因斯坦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看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用精彩的语言设法“还原”一个科学史给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对科学史的重现和引导探究,使学生的方法和能力得到引导、提升,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唤起、熏陶。本文结合以上两方面阐述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关策略。
一、如何进行科学史的探究教学
科学发现来源于“探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很多老师经常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什么才是“渔”之术呢?我以为,就是“探究”之术。
第一,科学史要有选择的进行探究,因为不是每一段科学史都适宜探究教学。例如必修二中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这一节的三个实验格里菲斯、艾弗里先后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赫尔斯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内容充分凸显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和意义,对“探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必修一中,糖类、蛋白质等化合物的性质与功能的教学则更适合讲授和实验。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些部分虽然教材中没有科学史,但教师可以大胆开发“探究”素材,例如在“免疫调节”的教学中,笔者是从介绍巴斯德开始的:“巴斯德是首个发现病原菌的人,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解决了蚕病,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困境;他还敢于挑战权威,否认当时公认的微生物自然发生说,他所提出的‘巴氏灭菌法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成就足以让学生震撼,巴斯德每一个科研的小故事都闪烁着“探究”的科学光芒,是学生学习奋斗的榜样。
第二,“探究”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是很多科学史探究的案例中常见的,这反映了科学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这种材料,教师在呈现的时候就要严格遵照科学发展的线索,重演科学发现的每一个节点,例如遗传这部分,就应该从“遗传的基本规律”到“遗传的细胞基础”再到“遗传的分子基础”,这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一旦颠倒顺序,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出现“空白”或“跳跃”,尽管这样有可能学生接受的比较快,但是失去了“探究”的教学,等于剥夺了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机会。
第三,一切科學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激发人最原始的探奇心理,进而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更要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有意建构。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笔者就提出了如下一组问题:“加热后的S型菌中有什么物质导致了R型菌的转化?”“格里菲斯说的‘遗传因子是指什么?有可能是蛋白质、脂肪、DNA或RNA么?”“艾弗里等人实验用的DNA已经反复提纯,为什么仍有科学家提出质疑?怎样使实验更有说服力”问题就像点火器,而学生的思维一旦点燃,就会主动的思考、探究。当学生想到了再反复提纯的DNA提取物仍混有少量蛋白质的时候,“提纯”这条路看来已经不能再继续,就会想到另辟蹊径:既然分离DNA和蛋白质已经不行,那就加酶分解其中一种,由于酶本身是蛋白质,想用其除去蛋白质也行不通,那就反其道行之,用DNA酶除去DNA。除去DNA的提取物失去了“转化”功能,这就足以证明真正的转化因子是DNA。
二、如何在科学史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
新课程倡导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追求单纯的知识目标的达成,我们更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一,在情境中渗透。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育心理学上,情境作为一种外部诱因,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精神需要。例如“促胰液素的发现”让学生深深感慨沃泰默因为受到19世纪学术权威观点的束缚,墨守陈规、缺乏质疑精神,轻易的与真理的发现失之交臂。而斯他林和贝利斯尊重科学事实,勇于挑战权威,最终与他们的发现一起永载史册。最后,告诉学生“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家和权威,只有你发现了问题,你就可以提出来,研究它、解决它。
第二,在实验中内化。笔者在一些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对待 “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这些个模拟实验,认为在考试中的意义不大,往往轻轻松松的一带而过,模拟实验的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笔者尝试亲身设计一些教具,尽量 “还原”这些探究实验,让学生可以亲自重演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验到教师课堂讲授所无法比拟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所认同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内化为更稳固持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在辨析中升华。利用科学史的素材组织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提供给学生科学史上的研究资料、进展,让学生进行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时候,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鼓励他们争辩,在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理解,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笔者在教学“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时,针对DNA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提出:“选择放射性元素标记的依据是什么呢?”针对病毒的增殖与培养特点提出:“为什么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而是先标记大肠杆菌呢?”“关于保温的时间有必要注意么”“为什么在标记35S(32P)的那组沉淀物(上清液)中还是能检测到放射性呢?”等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是各异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这时候,老师不要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若是可以组织学生就各自的观点辩论一番,由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问题的关键,认识到自身想法的不成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思维探究中逐步形成主动、有责任心的探究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挖掘和完善,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谷辉.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高中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王梧武.高二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案例开发及教学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