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环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根据学生的學情,在充分研讨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教师在预习作业设置、预习难度调整、预习内容分配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影响预习质量的重要原因。通过实践,本文探索出分层设计预习任务、准确把握课外看、拓展的度、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强预习评价的力度和准确性四个有效的小学数学预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策略 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53-02
课前预习一直被看做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对教师顺利组织课堂带来了干扰。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教师在预习作业设置、预习难度调整、预习内容分配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影响预习质量的重要原因。基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预习的质量高低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密切相关,而教师的预习设置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直接影响,因此,小学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在充分研讨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在实践中,以下几个预习策略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分层设置预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在预习之后都能有所得
预习是为了课堂做准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在预习之中也应该有所分层。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为分层设计预习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学生层次划分,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行预习任务的分层设置首先要把握分层预设的目标,学生在预习之后,要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重难点知识的初步理解,这是预习的根本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优秀生全面完成预习任务,让中等生基本完成预习任务,让后进生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任务。其次,分层设置预习任务,要适当的调整预习着重点,促进每一个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前准备。对优秀生而言,预习任务的难度往往并不大,教师可以提前出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设计适当的探究问题,让优秀生提前进行深度学习,中等生基本上可以完成所有的预习任务,达到预期的预习目标,而后进生的预习则集中在基础知识上,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巩固预习任务,让后进生获得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面的旋转》一课预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把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第二层次即理解圆锥和圆柱的不同特点,第三层次是认识圆柱和圆锥。根据学生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也都有了饱满的收获。
2.准确把握课外拓展的度,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预习中经常会涉及到课外知识的涉猎和搜集,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容易忽视或者人为的提高难度,造成预习的不充分、不彻底。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呈现形式,在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外拓展和课内预习任务的相关性,一些背景性的知识如果通过教师的出示可以快速理解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资料交流可以准确完成,则无需设置为预习任务,教师应该设置有思考余地的课外拓展内容,以达到补充课内知识的目的。其次,课外拓展的范围要有限定,不能让庞杂的课外资料干扰了预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应该在设置预习时给学生划定拓展的范围,以提高课外拓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师在解读教学目标之后,发现本课的学习要用到圆柱的展开图面积,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重新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并给出一定的计算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时教材内容的安排,在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计算的基础上完成对圆柱侧面积的学习,同样,对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和圆的面积的计算完全一致,也可以设计相应的复习题,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快,掌握也更精确。可以说,提高了课外拓展的度,也就能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将三维目标分解到预习过程之中
预习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也不能所有的预习任务都指向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预习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知识的初步感知之外,还应该有充分的思维活动,通过预习,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要提高预习作业的思考含量,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达到学生思维的调动,并在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能够得出答案、有所感悟。其次预习任务的设置上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提问方式,设计多角度的理解任务等,都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预习有充分的思维发展空间和载体。第三,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要提高预习的时间安排有效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可以给学生带来适度的压力,促进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例如《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师在备课时根据三维目标,发现要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设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其公式的呈现等内容,学生通过预习,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初步理解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式。在这个预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迁移和拓展。
4.加强预习评价的力度和准确性,保证预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基石
预习之后要进行反馈,教师的评价就显得相当重要。准确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确的知识和获得成功的自信以及改正错误的准确指向,是提高预习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给学生给出明确具体的评语,肯定学生思考的优点,指出预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误区,并给学生指导如何纠正错误,促进预习过程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同时,通过评价的指引,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预习方法和思考的方式,丰富了预习的策略,也提高了预习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潜心于教学研究,提高解读课程标准、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创设更丰富的预习形式,精确设计学习内容,提高预习的思维含量,最终促使课前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敏. 例谈小学数学预习题的有效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5:19-20+22.
[2]肖元莲. 预习——小学数学学习的利器[J].小学教学设计,2008,11:36.
[3]李步良. 谈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类型与功能[J].江西教育,2013,Z5:51-53.
[4]徐义芳.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26:65.
[5]刘雪梅.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J]. 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