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伟
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能力与创新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着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又要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凸现出来。《生物学课程标准》同样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因此,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掌握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方法,逐渐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学要达成的重点目标。
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空,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教师对时间的合理支配是其教学思想的直接表现。开展探究性学习务必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是由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时间不充裕,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写出实验报告。这一环节笔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并及时掌握学情,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当学生探索历时约五六分钟之后,笔者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适当地延长了一会儿,鼓励他们继续思考。接着,笔者运用十来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分组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先后给学生提供了二十多分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完全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宽松而开放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笔者认为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作保障,探究才会有所收益,才会走向成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当“讲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而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加以有效整合,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笔者认为,生物教师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环节,务必要突出两个“尽可能”:一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充裕的自主学习时空,二是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富有含金量的问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与
探索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含金量,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有探究的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那么学生不需动脑筋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关于“鲫鱼”的教学内容,上课伊始在学生观察玻璃缸里的鲫鱼之后,笔者提出了“你们想知道关于鲫鱼的哪些知识?”这样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又如执教“种子萌发的条件”这节内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针对“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设计。在笔者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提供的感性材料提出问题并作出创设。在小组实验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独立思考,投入到小组讨论与设计实验的活动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能够用心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问题并适时地进行启发和热情鼓励,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笔者鼓励生生之间对实验设计给予评价,指出优点,提出质疑,共同完善。提示学生如何在研究单一因素的同时控制好其他的可变因素的方法,并且对于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如学生对水中含氧量的疑惑等。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不断趋于完善。对于这种开放的探究实验,课堂上讨论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引导、评价、促进的作用,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思维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师生合作,共同研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生物学科教学要将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探究水平。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瞄准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精心预设,把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质疑,确定研究主题之后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师生在互动中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结论。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生成课程资源。如关于“蒸腾”作用的教学目标本身就包含着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渗透五个方面。为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首先提出了“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什么总喜欢在树林中游玩”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带入生活之中,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笔者把课前师生联手制作的演示实验装置展示出来,进行演示性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产生的现象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当学生发现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水珠,探究水珠从何而来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笔者就告诉学生实验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发现。为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科学实验的方法,笔者故意设计了一个错误实验装置请同学们分析,在批判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接下去,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整体性,感受知识的全过程,笔者让学生想象水分由根吸收一直到蒸腾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蒸腾”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学习蒸腾作用概念的基础上,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发现、学会归纳。当学生能用流程图来表达蒸腾作用全过程时,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