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而不同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契合性

2014-04-29 03:49巩倩汝
科教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协商民主社会主义

巩倩汝

摘 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倡导“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并且把“和而不同”视为政治的最高境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的政治实践始终贯彻着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思想,现今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的确立和发展与我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思想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二者的基本精神有诸多契合之处。探讨协商民主理论丰富了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更加全面地制定和规划民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Fit of Different Ideas and Socialis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GONG Qianru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lways advocated "harmony" values, and put "and different" as the highest level of politics. Communist Chinese political practic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various periods of always carry "and different" thinking Chinese tradition, now eighteenth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lso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wide range of multi-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culture and different idea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place has many fit. Explore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cy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comprehensive democracy building and planning goals and tasks.

Key words different idea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ocialism Deliberative

1 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历程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郑桓公询问周太史史伯道:“周王室要衰敗了吗?”史伯答到:“大概是已经到了必然败亡的边缘了。”接着,史伯讲了一套周将要衰落的理由:如今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而喜欢邪恶暗昧;厌恶正直贤明的臣子,却亲近昏昧鄙陋的无德小人。君子和而不同,他却去和而取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将“和”与“同”对立起来,认为“同” 是排斥不同的事物,消灭不同的事物;“和”则“以他平他”,不排斥不同的事物,要允许不同的事物的存在。史伯把这思想引申到政治上,认为君主应该“和同”,而不要“专同”,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不要让大臣们只做应声虫,否则便有亡国之危。

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晏婴,进而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思想,指出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是“相济”、“相成”的,他列举了调羹的例子,例证事物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清浊、大小、刚柔等等方面。这些表现即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这一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君主所肯定的,其中必然有应该否定的方面;臣子献上应该否定的方面使君主的肯定更加正确。反之亦然。

孔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成为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儒家倡导“和而不同”,高扬“贵和”精神,强调“和”有大用,以之作为协调天人、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和而不同”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协商民主的含义与特征

协商民主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现代新型民主形式,它的发展不仅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态密切相关,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一种理论继承与创造。探讨协商民主的含义与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相通性,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获得一种现代诠释,继续传承与发展。

2.1 协商民主的含义

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热潮,目前,协商民主理论仍然是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形式,因而并没有一个为众理论学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无论是将协商民主定义为一种组织形态或者决策形式,抑或是治理形式,多数理论家们都认为协商民主是“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与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当然,这种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公民实践理性基础之上的”。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公民基于公共利益,经由公共论坛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争论和协商,促成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群体之间的充分有效协商。

2.2 协商民主的特征

2.2.1 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扩展至广大公民

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到广大公民。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参政权利,都能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自由、平等地参与有关问题的协商、投票及决策过程。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协商公共事务的权利超出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协商民主在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力量,自成立之日起就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少数人或者某一政党的私利。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并不是要取代选举民主,而是作为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2.2.2 协商民主更加注重民主程序的过程

协商民主更多地关注民主的程序与过程。协商民主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协商的主体主要通过互动式的对话、讨论、商谈、辩论、谈判、沟通和审议等协商方式参与决策、广开言路、群策群力、相互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因素被充分吸纳,集中好的意见加入到决议或草案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我国的协商民主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强调高度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使得协商真正富有成效。

2.2.3 协商民主经由不同利益群体的协商达至和谐统一

当今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各种矛盾日益多元、复杂。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理论在尊重各方利益表达的基础上,坚持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为原则,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相互妥协,化解各种矛盾,追求和谐统一。协商民主不仅尊重了多数人的意见,而且也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利益需求,使尊重多数和保护少数得到有机统一;既扩大了公民直接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得社会各群体的不同意见通过协商民主的渠道得以充分表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的实现,同时又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和而不同”思想奠定基础,又有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作前提。显而易见,协商民主的发展能够促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和而不同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契合性

协商民主的發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而且需要相应的文化与制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和合”文化,强调和谐、统一,但并不否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是包涵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国民主政治不断朝协商政治方向发展,与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形态密切相关。以“和合”文化为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在政治上,就是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协商民主倡导在协商基础上化解矛盾,缓和冲突,达到统一。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创造良好的意见表述环境,提升制度和公共政策的政治合法性,强调多样性和多元化共存对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二者不仅基本理念具有契合之处,它们的基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传统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史伯预测周必定要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历史证实了史伯的预测,而且他所揭示的“专横独断,排斥异己”也成为历代政治衰亡的基本规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强调让诸多相互联系的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中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正如晏婴提出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故”的互补互济,相互转化,得到新的统一。政治关系的处理也应当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弥补,形成一种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的和谐统一的政治局面。若想达到在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的取长补短,作为下属不盲从苟同,甚至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作为领导者在体制内应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种体制内的自我否定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

中国传统“和”文化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文化体现在政治关系上,强调和谐共济,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与协商民主所倡导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之处。协商民主主张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争论和协商,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提高公共政策的政治合法性,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在协商基础上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因而可以认为,和而不同的传统政治思想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其次,协商民主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实践弘扬着和而不同思想的精髓。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与抗战。当时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此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运用政治协商形式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式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得到广泛运用,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制度形式。协商民主在国家制度层面上,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了中国独特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协商民主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协商民主进一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进一步制度化、规划化,创造更多的实行民主协商的新型民主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俞可平.协商民主译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 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协商民主社会主义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