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品教材内容整合和教学实践的几点建议

2014-04-29 01:35戴岱
成才之路 2014年32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公民建议

戴岱

2005~2006学年度,我们扬州地区的初中政治课开始使用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思想品德》课本。该版教材坚持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导向,重视学生宪法意识、国家意识的培养,重视个性发展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认知实际,切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实际,建构对应的生活场域。教材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的内容,用“话题”引领“活动”,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验、感悟,能非常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功能。该版教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①整合知识,引领参与。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②建构知识,认知社会。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③知识延伸,拓展反馈。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进现实社会的行动课程。

不可否认,这本教材是一本时代感很强,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具体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中,却发现教材的有些内容安排较为凌乱,语言表达重复罗嗦,不够简洁,内在逻辑稍显脱节。

目前,我们的教学已进行到第7课,现在结合我的一些教学过程,列举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整合的实践,与诸位探讨对新教材的合理使用。

首先,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由3课组成:“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笑对生活”。在这3课中,我觉得第3课“笑对生活”与第一单元主体不甚符合。第一单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无论是生活的哪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责任。而第3课讲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如何认识学习,更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第一单元的内容不是非常吻合。

教学实践建议:(此建议表达我对新教材内容整合的想法)将第3课改为“认识身边的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等内容。当然,内容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理论性不宜过强,这可以为后面学习关于经济、政治的相关内容打基础。

其次,第1课中“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两框内容有重复之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关心时事做起”难道不是亲近社会的表现?“亲近”与“关心”有如此泾渭分明吗?

教学实践建议:(此建议表达我对新教材内容整合的想法)将两框题合并,增加关于“增强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的相关内容。

第三,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中第2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的 “情为祖国动”里面,课文在表述完“各族人民热爱祖国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等相关内容后,“突然”讲了关于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内容。其目的也许是提醒学生要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实践建议:我把这一部分内容与本课第1框的“中华文化知多少”中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内容合并起来讲解,也许那样的话,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将更加透彻和专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危机感能较为清晰地区分。

第四,第2课第3框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的内容中,党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层面的描述:一是对精神内涵的描述,二是对“精神命名”的描述,其实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容的,这样的表述容易使我们对课文内容产生歧义。

教學实践建议:直接以“精神命名”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而每种新的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可以通过楷体小字的方式加以补充,供学生阅读,可以让他们对这些精神的实质有明确的感知。

第五,第3课“笑对生活”的3个框题依次是“人生难免有挫折”“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从课文内容的表述看,第1、3框题的内容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也是非常符合逻辑关系的。

教学实践建议:我在讲课时,大胆颠倒了教材的顺序加以讲解。相似建议可以应用在第6课第2框的3目标题讲解上。课文的顺序是:“公民必须守法”“勇于用法维权”“守法必须懂法”。教师可以按照“守法必须懂法”“公民必须守法”“勇于用法维权”的顺序授课。

第六,第5课第1框“人贵诚信”,在用大段篇幅、分5个角度讲解“诚信是一种资源”后,课文又在最后一节从“就个人而言”“就企业而言”“就社会而言”“就政府而言”4个角度进行小结阐述。其中,相对前文内容有明显区别的就是“就社会”这一角度的表达。到底是按前文5点组织答案,还是按最后这一节的4点组织答案呢?

教学实践建议:将“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一句列为第6点,与前文5点一起组织。

第七,第7课第1框“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的内容比较混乱。对公民的经济权利、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民事权等权力没有清晰的脉络。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不能明确知识的结构体系,更是对公民的各项权力的表述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实践建议:我先讲解了继承权、民事权利两个内容。随后点明公民的继承权、民事权利都与财产所有权息息相关,并将教材85、86、88页三处关于公民财产所有权的相关内容整合讲解,最后说明财产所有权属于公民的经济权利中的一种,再回到教材85页开始的地方,讲解经济权利的重要性及内容。这样一个由里及面,由点到面的讲解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

第八,第7课第2框“保护智力成果”中,对智力成果权包含的几种权利的讲解层次不清。教材看似突出“专利权”等重点内容,其实对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而言,容易起到一定的误导。

教学实践建议:将著作权、发现、发明权、专利权平行逐一讲解,无须突出其中的某一个,因为它们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对国家通过行政、司法保护手段保护未成年人知识产权的内容,教材表述很是凌乱,可以淡化处理。但是,在讲述为什么我国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时,要把第91页和第92页的内容联系起来,组合成完整的答案,即先表述现状、再表述重要性。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公民建议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论公民美育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