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2014-04-29 00:44仇学春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

仇学春

摘要:“以学为中心”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我尝试、我提问、我出题等新的话语方式体现了课堂自主权的转移;问题式导学、拼图式合作、指导式发现、自主式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的课堂结构,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创造地学。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新样态,要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让教学过程更高效;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活动,让教学路径更准确;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让教学资源更优化;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让教与学更和谐。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样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37-04

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序的标题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并且指出:课堂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1]其要义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其核心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以教为中心”的老问题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特征、教学内容被传授的可能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其中心是“教”,而不是“学”。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出现冲突时,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教为中心”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一问一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反观我们的教学,一问一答还是主要形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指定学生站起来回答,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正确了,这个问题就默认全班都会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是否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这样吗?我们都不得而知。

2.应试与积累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数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有着简洁美、思辨美、思想美等等。然而在当下,我们过分关注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儿童的存在;过分关注数学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过分关注数学技巧的训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视而不见。这导致部分学生离数学学习越来越远。

3.“先教后学”是教学的主导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虽然教师在理念上都接受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接受性学习在课堂中还是普遍存在,“先教后学”还是教学的主导方式,教学主要还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还没有形成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二、“以学为中心”的新样态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活动。[2]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学出现了许多变化。

1.新的话语方式

课堂话语权是指课堂言说主体通过言说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和支配的力量。师生都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利。但一直以来,课堂话语权失衡严重,话语权主要在教师这一方,学生的话语权几乎被剥夺。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从话语权的转移和话语方式的转变入手。“我尝试”“我交流”“我提问”“我出题”……当把更多的话语权给了学生,他们就变得想说、敢说、会说了。

(1)“我尝试”。在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时,先直接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究。在探究中,他们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困惑。继而,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无论是带着多种不同的方法,还是带着思考后的困惑而来,每个学生的思维对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发。正是最初的尝试探究,为后续思维的深度卷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根部的营养”。

(2)“我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认识比》时,让学生初步预习教材提出一个问题。课的一开始让学生交流:“想研究比的哪些知识?”学生主要呈现六个问题:①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②比赛中的得分比与我们学的比有什么不同?③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和普通的分数有什么区别?④有了除法,为什么要学比呢?⑤比能够约分吗?⑥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在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灵动起来。

(3)“我出题”。在上《小数加减法练习》时,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出题。收集学生出的题目,并与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比较,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几乎所有教材中题目的意图在学生的题目中都体现了出来。在教学中,学生不但乐意做自己出的题,而且还在猜出题人的意图,这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新的学习方式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要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1)问题式导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通过问题导学,先“学”后“导”,实现有效对话;这里的问题指大问题,“大问题”是指那些直指本质的、涵盖教学重难点的、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3]

(2)拼图式合作。拼图法是合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的组织策略。根据教师、教材提供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再重新分工,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掌握了■的信息,每个■与其他人的■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如此一来,不同的问题相互联系,就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拼图式结构。

(3)自主式交流。课堂交流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交流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最终达成共识,掌握新知。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自己尝试编口诀,有的根据点子图编,有的根据小船图编,有的是根据加法编,方法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

(4)指导式发现。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通过“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小数点搬家的规律。通过“还可以怎么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呢?”,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去解释,以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可以说“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3.新的课堂结构

以学为中心,问题是中心,是媒介。对话因“问题”而起,在活动中合作学习,不仅能引发个体思考,还较好地引起了个体与群体思维的碰撞,在问题中分享智慧、自主反思。其基本框架是:建立新知联系,提出学习问题,展示分享交流,自主探究解决,师生总结评价。(如下图所示)

三、“以学为中心”的新建构

1.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让教学过程更高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起点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教学的起点过高,对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所以,要根据大多数人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的起点。

课前,通过访谈或前测,掌握有多少学生对现学知识已有所了解,了解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多少学生是不知道的。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师猜测、估计一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想法,会有什么举动,会遇到什么困难,该怎样去指导与点拨。

在进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之前,笔者首先了解学生在课前会了什么,用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研,试做了两道题:■÷(1-■)×■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解答,只有三四个学生计算错误。然后询问两个学生,怎么知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我:“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正是这句让我哭笑不得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都已经会了,怎么还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激情呢?唯有调整教学,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例题,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推想运算顺序。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化小数、化整数、结合题意等方式验证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是否实用,彰显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活动”,让教学路径更准确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怎样?……教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时,笔者使用了导学单(如下),让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

本课学习单设计了前测、提问、探究、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学习单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主动学习者;唤起了儿童的快乐体验,这种快乐来自于他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好奇心、求知欲,来自于学习的挑战和成功之后的喜悦。

3.以“学的规律”定“教的内容”,让教学资源更优化

数学教学中深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探索学生学的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在教学中,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方法或数学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在《复式统计表》教学中,教材中让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汇集在一张统计表里,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虽然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这样教学,学生没有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建构形成过程,就没有足够的体验,所以不能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实际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四张表合成一张表。学生在把四张表逐步合并、修改、交流的过程中,对总计、合计、表头、表的结构有了充分建构,同时也体验到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和优势。教学的内容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学习规律制定的,把直接填表改为自己建构创造,虽然用去了不少时间,但是学生创造意识被激发出来了。

4.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让教与学更和谐

学生经历过“先学”,教师再“后教”。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学后导”。

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时,学生在通过自主探究解释■×3为什么等于■?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①结合画图理解:

②转化为分数加法:■×3=■+■+■=■=■。

③转化为整数除法:■×3=3÷10×3=3×3÷10=■。

④化成小数来计算:■×3=0.3×3=0.9=■。

学生的四种方法出来后,学生不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比一比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方法都在算3×3,算出来时是9个■,也就是■。这样,就把理解算理和抽象算法有效融合在了一起。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即在教学中规划与设计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活动、合作、反思。让学生的“学”在教师“教”之前,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新样态。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贲友林.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3(9).

[3]杨淑艳,谭春兰.“大问题”背景下的合作学习[J].小学教学设计,2013(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
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初中英语简约课堂初探